援鄂隊員家屬的“醫(yī)”天:院內(nèi)院外,都是“戰(zhàn)士”
青島新聞網(wǎng)2月25日訊(記者 任靜 孟璐)“我知道他肯定會報名的,他平常就是這樣的人?!闭劦秸煞驈垖W鵬報名援鄂時,懷有32周身孕的妻子王倩說道,“大年初一晚上,他在醫(yī)院值班時給我打來了電話,因為他平常夜班的時候是不帶手機的。這次還沒等他開口,我就搶先說,我知道你要說的是什么事,我支持你。”
這份默契或許可以用同為醫(yī)護人員、早已烙印在心底的“救死扶傷”四個字來解釋,張學鵬是青島市中心醫(yī)院ICU的主管護師,王倩是產(chǎn)科的護師。在王倩印象中,平常的張學鵬就是這樣的人,在ICU工作的七八年間,醫(yī)院有任何活動他總是會積極參與。
突然的援鄂 最長的“異地”
大年初四,張學鵬隨山東省援鄂醫(yī)療隊踏上了去往黃岡支援的路途,也是從這時開始王倩一人在家呆了11天。
兩人老家在平度,春節(jié)時因醫(yī)院值班大年初一提前返回青島,孩子留在了奶奶家,原本大年初四接回孩子的計劃卻因疫情、丈夫的援鄂延后了,且因防控要求等原因,直到正月十六婆婆才帶著孩子來到青島。
得知懷孕七八個月的王倩需自己在家十多天,同事們一遍遍發(fā)來關心,醫(yī)院領導也經(jīng)常的電話慰問,并每周送來水果和蔬菜……種種,種種,讓她的心里不斷涌進一股股暖流。
當下張學鵬在“前線”已將近一個月,說起時間,時常記不得“今天是多少號”的王倩,對丈夫的離家時間、離家多久卻記得清清楚楚。她說,這是兩人認識以來,“異地”最長的一段時間。
要工作到生產(chǎn)的最后一刻
懷孕32個周、家中還有一個兩歲零十個月的女兒、丈夫援鄂,醫(yī)院曾勸說王倩這段時間在家休息,但被她拒絕了,“我還沒有到忙不過來的時候”,她唯一擔心的是自己分娩時丈夫是否能趕回來。
每天早上六點多,孩子還在熟睡,王倩已經(jīng)在家吃完早餐、收拾完畢,準備出門去往醫(yī)院了。從家到醫(yī)院的距離步行十分鐘,王倩回憶,雖然和丈夫同在青島市中心醫(yī)院工作,但倆人幾乎沒有同一時間出門上班的機會,在ICU工作的丈夫每天都要比她早走十幾分鐘,醫(yī)院內(nèi)碰面的次數(shù)也是屈指可數(shù)。
來到醫(yī)院后,早交班、核對藥品、嬰兒采血……王倩一下進入到了工作的節(jié)奏中,工作中的她用同事的話來說就是“完全不像是懷孕的”。
“你準備工作到什么時間呢?”“只要身體允許,到生產(chǎn)的最后一刻吧,我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就是這樣。”
“爸爸加油!武漢加油!”
下午下班回到家,這是王倩和孩子的親子時光,陪女兒看科普動畫、搭積木……這段時間她會經(jīng)常看些疫情相關的新聞,而兩歲多的女兒現(xiàn)在一看到電視上穿著防護服在工作的醫(yī)護人員時,不自覺地會喊:爸爸加油!武漢加油!
去到黃岡正式展開工作后,張學鵬和家人的視頻通話時間并不多,他曾和王倩說,不要主動給我電話,我接不到,我有空的時候就會給你打的。而這樣的“空”多是他吃飯的間隙。
因此,王倩更多的是等著電話的鈴聲響起。為了怕妻子擔心,張學鵬很少和她說起工作中的事情,吃住、物資情況占了兩人電話的大部分內(nèi)容。
一封家書給孩她爸“看到家里一切都好,我很安心,可以把更多時間留給病人”
理解丈夫的忙碌,但擔心也一直縈繞在王倩的心里。
2月19日凌晨,上完夜班的張學鵬收到了妻子發(fā)來的一封“家書”。在這封署名孩子她媽寫給孩子她爸的信中寫道:“在你做出選擇的那一刻,雖然有擔心,有不舍,但更多的是驕傲和自豪”“將來有機會我們一起把這件事講給寶寶聽,要讓他像你一樣,成為一個勇于擔當?shù)娜?,能為社會做貢獻的人”……
張學鵬看完表示,心里“酸了一下”,“很感動,看到家里一切都好,我在這也沒有心事了,可以安心的工作,把更多時間留給病人?!?/p>
從報名奔赴一線開始,張學鵬是逆行的抗“疫”戰(zhàn)士,而身在背后同為醫(yī)護人員的王倩更是家里家外默默付出的戰(zhàn)士,她在堅守醫(yī)護崗位、照顧家庭的同時,更給了一線丈夫心無旁騖救治病人的支持和力量。而這更是無數(shù)奔赴前線的醫(yī)護人員的縮影,每位治病救人的逆行者,背后是一個個給予他們強大力量的家庭。
是他們放棄了和家人的團聚,讓一個個受傷的家庭正在團聚。脫去防護服、摘去口罩他們是父母的兒女、兒女的父母、愛人的依靠,但穿上這身防護服,他們的世界里就只有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
謝謝你們,最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