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1.gif (2897 bytes)title2.gif (2626 bytes)title3.gif (3533 bytes)
首頁>>青島日報>>五版
 
琉璃墨香溢滿京華
[2月26日 2:37]
二百多年來,琉璃廠以其獨特的文化經(jīng)營內(nèi)涵,為一代代文人學(xué)者所鐘情,如紀昀、張船山、吳梅村、魏源、林則徐、龔自珍和魯迅、郭沫若、齊白石等——

  琉璃墨香溢滿京華

  正如現(xiàn)在不可能與歷史截然割開一樣,一座古老的城市,不管它再怎樣現(xiàn)代,也總會與過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北京琉璃廠文化一條街,便是游走在這座現(xiàn)代化城市中的一縷古老氣息。

  漫步在這條一里左右長的街道上,看著身邊鱗次櫛比的古舊書店、古玩鋪、南紙店,再加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常常會產(chǎn)生一種恍若隔世的感覺,但身邊碧眼藍發(fā)的外國人和不時響起的嘰里咕嚕的外語又會將你喚回現(xiàn)實。

  雖然對琉璃廠賣的這些古老的東西了解甚少,但是所住之處離它比較近,沒事的時候,便一個人沿著這條街從頭走到尾,每個店鋪每個店鋪地逛。因為常看不買,時間久了,也就和這里的工作人員面熟了,見了面就互相打個招呼。

  一直不太喜歡去翻看一些專門介紹某一事物的書籍,總覺得那里面的許多東西是生硬的,而與人聊天不僅能得到好多書上沒有的東西,而且,所聞之事都是活生生的,如同發(fā)生在身邊。常常是搬個凳子,坐在一位老人旁邊,聽他講琉璃廠的歷史。周圍是古香古色的書籍或者文物,耳邊回蕩的是濃厚的北京話,講述的是以前的老故事,真有些不知身在何處、今昔何昔了。

  通過老人們斷斷續(xù)續(xù)的講述,慢慢地便也了解了琉璃廠的過去。位于和平門外的琉璃廠,遼金時為城外海王村,明清時在此開設(shè)燒琉璃瓦的窯廠,因而得名。清中葉窯廠外遷,逐漸發(fā)展為“九市精華萃一衢”的文化街。20世紀60年代前尤以每年春節(jié)時廠甸廟會最為著名。20世紀80年代被翻建一新,青磚漫地,仿古店鋪鱗次櫛比、青堂瓦舍、雕梁畫棟、儼然明清市井。五十余家店鋪以經(jīng)營古舊書籍、文物字畫、碑帖拓本、紙墨筆硯為主而馳名。其中不少為百年老店及特色商店,如榮寶齋、一得閣、汲古閣、來喜閣、慶云堂、中國書店、古籍書店等。

  200多年來,琉璃廠以其獨特的文化經(jīng)營內(nèi)涵,為一代代文人學(xué)者所鐘情,如紀昀、張船山、吳梅村、魏源、林則徐、龔自珍和魯迅、郭沫若、齊白石等。據(jù)說,他們每每駐足于此,流連忘返!爱嬢炏泸嫿j(luò)繹停,市上貴游爭玉卷”便形象地描繪了琉璃廠當(dāng)時的繁榮。

  一直在榮寶齋工作的張大爺說,琉璃廠的真正興盛是從乾隆年代開始的,“說起現(xiàn)在的名氣,還真不如那會兒旺呢!”他告訴記者,他的爺爺也是在這兒工作的,好多事是從爺爺那兒聽來的。他告訴記者,乾隆修《四庫全書》那會兒琉璃廠開始紅火。全國文人聚集北京,當(dāng)時的書店多至三十余家,加之清代考據(jù)學(xué)的興盛,琉璃廠就形成了文人游集的場所,來京的文人都以到琉璃廠買書為樂事,那時來琉璃廠的人很多,琉璃廠的東西也極具價值,“很多很值錢的東西花一兩角錢就買到了,但是現(xiàn)在這種事再也沒有了”,“一個文化大革命毀了不少文物,也把文物價格推了上去!

  張大爺說,現(xiàn)在來這兒的人還是很多,盡管有潘家園、紅橋市場等地方的威脅,還是有好多人經(jīng)常光顧這兒,有中國人,也有一些外國人,“他們都是奔著琉璃廠的名氣來的”。他還告訴記者,現(xiàn)在琉璃廠的東西包羅萬象,仿古家具、文房四寶、古籍字畫、瑪瑙玉翠、陶瓷、錢幣……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買不到的。不過這些東西也都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

  張大爺這話著實不假,一位買了一幅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字畫的浙江顧客說,“我感覺只有到了這兒才像真正到了北京,這兒似乎到處透露著一股過去那種特別長久的味兒”,因此,他每次來北京,都要到這兒“淘”點東西才回去,一來二去,現(xiàn)在家里也擺了好多這些東西了,但是讓他苦惱的是自己不太識貨,有些東西太貴,他每次都需要很辛苦地打價。在他訴苦的時候,旁邊一位不到40歲的男士也正在與一位賣字畫的女老板討價還價,看他與老板侃價的樣子,是知道這里的貨色到底是什么樣的那種人。最后,一副標價800元的古代仕女圖硬是讓他300元買了下來!按蠹叶际峭麊幔阋艘脖阋瞬涣藙e人!迸习暹叞嬤呎f。也許是交易成功了,這位來自香港的洪先生很有些自豪地告訴我,這是他第一次來北京,來琉璃廠是朋友介紹來的,感覺這兒很好。

  中國人與中國人做買賣還好說,要是有了外國朋友,這買賣可就稍微有些麻煩了。為了對付這種語言不通的事兒,幾乎每個店鋪都準備了幾本外文詞典,以備不時之需。賣的時間久了,除了“YES”“NO”以外,一些老板也慢慢地會說簡單的外語,譬如“多少錢”等這些,實在不行了就用手勢比劃,那時就看彼此的悟性如何了。

  汲古閣一位中年的工作人員說,“現(xiàn)在的外國人比以前的精明多了,講價講的特狠,一不同意,扭頭就走”,看汲古閣外面那位與一位外國姑娘講價、五十出頭的老大媽正作出砍脖子的手勢你便知道這句話的真假了。湊上前去探個究竟,原來是對方要買兩個龍珠,一開始大媽要價50元,后來降到最低30元,但是對方一口咬定“Twenty—Five”,這位大媽表示是不可能的,盡管她作出砍脖子的姿勢,但這位來自巴西的索菲小姐還是沒有買,說聲“Sorry”后轉(zhuǎn)身走進了一家賣印石的店鋪。

  店鋪里面還有三個外國朋友,看樣子他們是一起來的。已經(jīng)是下午快6點鐘了,店里僅有的兩個售貨小姐顯得有些忙亂。因為是跟在這位外國朋友后邊進來的,我便被售貨小姐當(dāng)成了她的朋友。其中一位小姐英語不是很好,面對這種情況有些著急。在她的請求下,我也只好硬著頭皮上陣了。這位索菲小姐想買印石,售貨小姐要50元,她表示太貴,最后終于達成協(xié)議:60元兩塊,一塊給她的男友,一塊給自己。做成這筆生意后,自知招架不了的我一邊在后悔以前為什么不好好學(xué)習(xí),一邊趕緊逃之夭夭。

  這樣的事,在琉璃廠的人看來,都已經(jīng)是司空見慣了,他們偶爾也會聊一聊今天與老外之間鬧的笑話,當(dāng)然,聊的最多的還是國家大事,譬如北京申奧了,伊巴戰(zhàn)爭等事情。

  也許是因為切實關(guān)系到自己的發(fā)展,他們目前最關(guān)注的是“興建琉璃廠文化產(chǎn)業(yè)園區(qū)”。這個為把琉璃廠發(fā)展成為一個集文化、商業(yè)、旅游于一體的大型園區(qū),專門去香港招商的事著實吸引了不少人的視線。未來的琉璃廠到底是啥樣?據(jù)玄武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長閻滿成說,10年后的琉璃廠將是中國最大的珠寶古玩經(jīng)營區(qū),傳統(tǒng)工藝集散區(qū)、傳統(tǒng)文化交流活動中心區(qū)和古舊書籍以及文化用品名家名店聚集區(qū),也將是一個展示具有悠久傳統(tǒng)的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會館文化、園林文化、楹聯(lián)文化、古建筑文化的大型博物館。

  那時的琉璃廠,肯定會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種感覺,甭說,看他們聊起來時的高興勁您就知道了。本報駐京記者鞠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