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一根根鮮明的紅色血管,條理清晰的肌肉組織蘊涵著力量,圓瞪的眼睛里瞳孔依稀可辨,仔細看去關節(jié)處還有殘留的黏液……日前,“塑化人體標本展”悄然亮相北京自然博物館。
據(jù)北京晨報報道,本次展覽包括6件完整人體標本和近200件器官標本。上至不同剖面的顱骨,下至足部每一根趾骨,心臟、脾、肺的外觀形態(tài),人的消化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一一在觀眾面前呈現(xiàn)。與以往的人體器官展不同,這些展品采用了塑化技術和管腔鑄型技術,將尸體的水分和有機物置換成樹脂,盡可能地保持器官的原樣。
相關專家對“塑化人體標本”作出解釋,首先用福爾馬林液將尸體進行固定,然后經(jīng)過解剖和鋸切,再用酒精、丙酮對尸體進行脫水處理,把組織中的水分置換出來。接下來把一種我們俗稱為硅膠的固定劑裝入經(jīng)過丙酮處理過的尸體里,用這種膠再把尸體里的丙酮置換出來。在這個過程中,組織的間隙會完全被膠狀物充斥,凝固后的尸體也就因此變成“膠人”了。經(jīng)過這種科技手段處理后的人體標本質(zhì)感很好,標本保存的時間幾乎是永久性的。由于制作人體標本的膠狀物質(zhì)的科技含量高,所以國外對這種膠的原料配方是保密的,國外用這種膠做一個標本的成本至少要上萬元。
但對這種尸體展覽應如何看待,我國著名生命倫理學專家邱宗仁先生認為,即便是尸體,因為有過生命,因此有尊嚴,應該被尊重。對于尸體來說,任何商業(yè)性的活動都是對生命的不尊重。
著名醫(yī)學倫理學專家陳天民也認為,尸體標本售票展出有悖公德。陳教授說,雖然在利益驅(qū)動下什么事情都可能發(fā)生,但他依然認為遺體(標本)展覽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因為從倫理上講,這種不人道的做法中國人不能接受。
陳教授認為,尸體或人體的標本只應該應用到教學和科研上,而不能如此公然地售票展出,對尸體的任何商業(yè)化做法都是違背倫理道德的,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