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河
江西婺源對北方人來說可能是比較陌生的。
婺源位于江西省東北部,與皖、浙兩省交界,其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幾經(jīng)滄桑留下了大量的古驛道、古橋梁、古戰(zhàn)場、古墓遺址,受徽派文化影響,這里還留下了大量徽式建筑古村落。
江灣曉起村是清代建筑保存比較完整的村落之一。青石板鋪設的古道整潔清凈,沿著青石板路走入小巷,小巷兩側是恢宏高大的宅墻,這種墻被稱為“山馬頭墻”,用的是水磨青磚,其中滕家老屋用的每一塊磚都刻著“滕”字。古屋堂屋有三間式、四合式、大廳式和穿堂式。均用天井采光。過去的官宅氣派堂皇,富商民居則講究精雕細刻,每塊青磚和木梁橫檐上都鏤空雕刻著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和亭臺樓閣,畫面生動,格調(diào)高雅,層次分明,不僅反映了走南闖北的婺源商人高深的文化內(nèi)涵和審美意識,同時也看出,當時婺源能工巧匠技藝的高超。有些典型的徽式老屋已被當?shù)芈糜尾块T收購整修后專供參觀。
婺源祠堂也是古建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汪口村的俞氏宗祠是建于清代的中軸歇山式宗祠,梁坊檐椽均巧琢雕飾,人物造型端莊大方,花草鳥獸充滿生機,每件雕刻都有美妙的故事和寓意,100多組木雕圖案使這古老祠堂大放異彩,其布局嚴謹工藝精巧,被古建筑專家譽為“藝術寶庫”。這樣規(guī)模宏大保持完好的古宗祠在國內(nèi)已不多見。
在婺源,碧波蕩漾、縱橫多姿的無數(shù)溪河之上,橫跨著眾多的廊橋水閣,這些各具特色的古橋,使山鄉(xiāng)更為秀美。清華古鎮(zhèn)的彩虹橋始建于宋代,立于上街河上,襲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之句而名。橋長140多米,寬3米,全橋由高低錯落的11座閣亭連成一條古樸壯觀的長廊。站在橋上,極目望去,只見雄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上,近處農(nóng)婦村姑正在河岸邊漿洗,無數(shù)的魚兒淺翔在清澈的水中,和風習習,秋風送爽,猶如仙境。據(jù)說電影《閃閃的紅星》就在這里選取了很多鏡頭。婺源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一條條青石板小道,這些街巷小道都是用方方正正的青石板鋪成,延伸到小巷深處,漫步在平整古樸的石板小道上,盡情觀賞著透著斑黃痕跡的粉墻古宅,尋望著參天古樹,踏過青磚筑成的單孔拱橋來到名勝遺址前憑吊前賢另有一番風味。婺源自古文風極盛,千百年來,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址、古跡,這里有李白、黃庭堅的足跡,有岳飛、朱熹的遺墨石刻。婺源自古享有“書鄉(xiāng)”美譽。自唐至清有仕宦2000多人,并撰寫了2000多部著作,這些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與醫(yī)學家、儒商等風流人物一起為婺源創(chuàng)造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澤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