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在美國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的競爭中遙遙領先,風頭壓過共和黨總統(tǒng)候選人布什。本報合成圖片
2004年美國最熱鬧的事就是總統(tǒng)選舉,在一片吵嚷聲中,民主黨人把布什“逃兵役”的故事說得繪聲繪色,共和黨也在想方設法“抹黑”民主黨競選的熱門人物約翰·克里,甚至編造出“中國給克里提供競選資金”的謊言。種種跡象表明,隨著美國大選的臨近,民主、共和兩黨為爭奪選票又開始打中國牌了。
《新聞周刊》:“克里競選基金來自中國情報部門”
來自馬薩諸塞州的參議員約翰·克里在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的競爭中遙遙領先,支持率比布什還高。不料,2月9日,美國《新聞周刊》卻抖出了“克里涉嫌接受中國企業(yè)捐款”的所謂丑聞。
該刊物稱,1996年克里曾在自己的辦公室會晤了原中國航天工業(yè)總公司一名姓劉的副總經理。劉希望中國航天工業(yè)總公司能夠在美國股票交易所上市?死锼斓卮饝藙⒌囊螅才琶绹C券交易委員會高級官員約見了劉和她的引見人詹尼·鄭。數(shù)周后,詹尼·鄭向克里競選連任基金會捐了1萬美元。這筆匯款由劉朝英在香港的一個賬號匯入美國。此后不久,劉的公司便得到克林頓政府的批準,獲得了美國航空航天巨頭Loral公司的一些專利特別許可,其中包括絕密的導彈技術。
該文還匪夷所思地說,克里的競選基金中有30萬美元來自詹尼·鄭的海外匯款,這些匯款的幕后來源則是中國的情報部門。該刊稱:“從某種程度上說,由于克里所影響的上述交易,中國的洲際彈道導彈從上個世紀末起就能非常精確地打擊整個北美大陸!
對于這樣的報道,克里立即給予否認,并說這是很早以前就被調查過的“陳芝麻爛谷子”了。
“一國兩制說”惹出麻煩
既然是已經被否認的“陳芝麻爛谷子”,為什么美國媒體還要翻箱倒柜地再抖出來呢?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到今年1月6日,在6位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競爭者中進行的一場廣播辯論。當主持人問克里如何看待臺灣“公投”時,克里不假思索地回答:“美國應該對臺灣采取強硬立場,表明美國雖然支持臺灣的民主,但美國不會允許臺灣宣布‘獨立’,并表明這是美國無法接受的事。”主持人問:“歸根結底,你是愿意跟臺灣民主派站在一邊,還是跟北京站在一邊?”克里說:“美國一貫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無論是共和黨總統(tǒng),還是民主黨總統(tǒng)都奉行這個政策。我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政策!苯又語出驚人地說,解決兩岸問題的方式,應仿照美國對香港和澳門的立場,在未來繼續(xù)推動“一國兩制”。
這句話可以說是語驚四座,特別是引起了美國極右勢力的注意。美國媒體總結了克里擔任參議員22年來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克里一直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雖然多數(shù)分析家認為,克里的主張仍是從美國利益出發(fā),奉行“戰(zhàn)略模糊政策”,維持臺海平衡,他的“一國兩制”很可能是情急之下脫口而出的,不能當真。但極右勢力還是大為不快,于是,便有人向《新聞周刊》提供了這枚“重磅炮彈”。
中國話題還有不少
實際上,除了“政治獻金”之外,本次美國總統(tǒng)選戰(zhàn)中還有不少中國話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人民幣被低估及美中貿易不平衡問題。由于美國對華貿易一直存在巨大逆差,加上失業(yè)率居高不下,布什的政敵不僅把人民幣當替罪羊,還把矛頭指向美國政府目前的對華政策。他們指責布什政府為了在朝鮮半島核危機中贏得北京的合作,對中國的“非公平貿易”政策視而不見。
中國人權狀況問題。中國的人權問題在近年的美國大選中都是一個必提的話題,每個想當總統(tǒng)的人都在競選中保證,要采取有力措施促使中國人權的改善。最近,布什政府的一些官員都出來批評中國的人權狀況。2月11日,一名美國高官更表示,美國正考慮要在今年聯(lián)合國人權委員會召開的日內瓦人權會議上,重新對中國提出人權決議案。
臺灣及兩岸政策問題。由于陳水扁下個月要在臺灣搞“公投”,臺海局勢穩(wěn)定與否涉及到美國的切身利益。布什前一陣子對臺灣“獨立”的強硬表態(tài)已經引起了美國“親臺”勢力的不滿,現(xiàn)在克里又弄出個“一國兩制”,候選人的兩岸政策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仍將是辯論的重點之一。
美國大選總扯上中國
美國大選中雙方互相揭短和攻擊,甚至造謠中傷已不是新聞。美國人愛怎么吵就怎么吵,那是他們自己的事,可是為什么要無中生有地扯上中國?十幾年來,美國每次大選都離不開中國這個話題,靶子不外乎“人權紀錄”、“貿易逆差”、“臺灣問題”、“航天技術”等。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呢?
首先,中國問題好發(fā)揮,易得分。在以往大選中,美國政客們總是以攻擊中國或攻擊現(xiàn)任總統(tǒng)的“親華”政策獲得高分。中國在美國大選中成了一個最容易借題發(fā)揮的靶子。分析人士指出,這是因為中美關系的很多問題與美國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如臺灣問題和中國人權等,對這些遙遠的問題可以抨擊,許愿,有得無失,何樂而不為。
其二,在美國說中國的壞話是有市場的。過去,由于社會制度不同,在美國基本上是誰說中國不好,誰就得到選民支持。雖然近年來美國媒體對中國的正面報道有所增加,但“妖魔化中國”的也不少。特別是由于美國經濟不景氣,公眾有尋求“替罪羊”的想法。再加上美國普通民眾對中國了解不多,對中國的態(tài)度常常處于“鐘擺狀態(tài)”,聽任政客的炒作與媒體的渲染。
其三,政客在選舉時說的話并不代表美國對華政策真的變了。1992年,克林頓批評老布什的對華政策“太軟”,但他上臺后與中國發(fā)展“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戰(zhàn)略伙伴關系”;2000年,布什批評克林頓的對華政策,還把中國定為“競爭性戰(zhàn)略對手”,結果他自己在任內兩次訪華。事實證明,每任美國總統(tǒng)上臺前,總是以“挑戰(zhàn)者”的身份對中國強硬,上臺后便與中國改進關系,直到下屆大選。
其四,值得慶幸的是,今年大選到目前為止,把中國硬扯進去的事少了一些。這一方面是因為美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增多了。另一方面,中國的處境比10年前,甚至3年前有了很大改善。中國在經濟上的迅速發(fā)展以及為美國帶來的實惠,使得美國政要在對華政策上變得比較冷靜和理智。
不少分析人士認為,如果美國政府不讓某些消極的民間情緒蔓延到政治層面,防止某些政客借題發(fā)揮,今年中美關系受美國大選影響的程度可能會輕一些,但也不能排除一些變數(shù)。目前美國大選初選階段主要在民主黨內進行,隨著共和、民主兩黨競選斗爭的日趨白熱化,說不定還會爆出什么“中國話題”來?傆幸恍┤藳]轍了就開始造謠、說謊。還是那句話,在美國大選中,中國是最容易受連累的。(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