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題材熱看都市愛情片的缺陷
有青年的地方就有都市愛情片,有都市愛情片的地方幾乎就有上海。近年來,上海作為最具時尚特征的中
國第一大城市,被影視作品所追捧。明明是一些非上海發(fā)生的故事,也被強行挪移到外灘、東方明珠前傾情演繹。遺憾的是,不管是港臺故事借助于上海上演,還是內地愛情在上海生發(fā),總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受,絕大多數(shù)影片只是把上海作為一個布景,展現(xiàn)與上海文化氣質無關的情感氛圍。
《地下鐵》是一部根據(jù)臺灣原著改編的電影。片中上海只是提供了任何城市可見的地下鐵的場景發(fā)生地,一個臺灣的男青年竟然在川流不息的地下鐵里,不可思議地邂逅了沒有約定好的內地女孩。影片對上海獨特的城市特點與文化氣氛毫無感覺。
《大城小事》更可以看出對上海當代生活的疏離。這個黎明創(chuàng)意的故事,更像是把一個發(fā)生在香港乃至其他國家的故事移到了上海,在影片中的一對情人出入在豪華富宅之間,承擔的是一種普通上海社會無法接觸到的奢侈的心理陪聊、生日策劃這類無生存之憂、又可享盡繁華的高檔職業(yè),使得整個影片真正成為一種貴族階層借助于上海的環(huán)境上演的一幕表演秀。當黎明與王菲把他們的相約地點,三番五次地置于上海的最高建筑“金茂大廈”頂端的時候,實際上,也把電影中的愛情提升到高空上來,更加遠離了上海的蕓蕓眾生。
在日本編導主創(chuàng)的新片《最后的愛、最初的愛》中,我們同樣看到,影片也無意表現(xiàn)上海的內涵。它選擇了一個最為俗套、最拾人牙慧的愛情故事,表現(xiàn)一個日本男青年獲得了一對上海姐妹的愛情。一個缺乏生活信心的日本男青年,輕易地就獲得了中國一個家庭的100%女人的歡心。在妹妹的愛中,這個日本男青年開始時的桀驁不馴可能正是一個現(xiàn)代青年的魅力所在,而一把雨傘則很快柔化了女孩的心,影片就借用著這種俗套的情節(jié),說服觀眾相信董潔的愛情故事。最叫人大跌眼鏡的是,日本編導再次祭起“不幸罹病”的法寶,讓徐靜蕾姐姐身患重病,英年早逝,留下了一段傷逝的戀情。日本影視作品中“幸子病”、《排球女將》中的早逝女孩、《風雪黃昏》中的白血病等等,都可以看出日本編導對死亡的鐘愛。把病態(tài)寫得那樣凄艷而美好,實際上也是日本文化中褒揚死亡的傳統(tǒng)意念的不自覺流露。因此,《最后的愛、最初的愛》中的上海只是提供了外灘、外白渡橋、東方明珠、大劇院這些典型的上海風景,而內在的精神卻是一無所有。
這類影片只是外在地對上海的觀望,只是一次“酒肉穿腸過”的愛情流程。在這些非本土制作的上海題材影片無法表現(xiàn)出上海真實風貌的同時,內地作品對上海的表現(xiàn)又如何呢?《將愛情進行到底》是對外國電視劇的舶來與模仿,未見真正的上海風情。《蘇州河》中的上海,始終把鏡頭置身于陋巷中,到處是垃圾、骯臟與斷壁殘垣,與非本土拍攝的上海題材影片展現(xiàn)上海的美麗恰成對比。可以說,真正的上海氣質仍然是缺位的。
上海是很有代表性的現(xiàn)代都市,上海題材的興旺而不到位,說明我們的都市愛情片具有很嚴重的缺陷:浮于表面,不及靈魂。如果越來越多的中國城市風情被誤解著移上銀幕,那恐怕中國電影無法承受之重。從這重意義上說,不管是本土的還是外來的,電影人們還需下大功夫。(紅警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