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河南農(nóng)民崔少軍的暫住地,記者看到了一張面值五十萬的“外國紙幣”。據(jù)崔少軍介紹,這是上世紀40年代一支外國軍隊向其爺爺收購20個窯洞(折合為100噸)的糧食時留下的。并稱1982年有銀行曾為其開出450萬元的收購價。但中國銀行總行的貨幣專家在鑒定后表示,該“紙幣”根本不是貨幣。
記者看
到,和100元新版人民幣相比,該“紙幣”略窄一些。在其一面的左邊印有長發(fā)女士頭像,中間位置和四角分別印有“FTLEHUNDIN”和“FTLE”字樣,另一面中間和下邊緣分別印有“500000”和“1930”字樣。
記者摸了該“紙幣”,明顯感覺其質(zhì)地和現(xiàn)在的紙鈔不同,比人民幣軟很多,晃動起來沒有什么聲音。上面字樣也沒有凸起的感覺。
據(jù)崔少軍介紹,上世紀40年代一支外國軍隊用這張“外國紙幣”,一次性從其爺爺那里購買了100噸糧食,“我在上世紀70年代出版的靈寶縣縣志上看到有關(guān)此事的明確記載!
崔先生表示,多年來多次有人愿意出錢購買“紙幣”,開口都是數(shù)十萬元,但因為他不清楚“紙幣”的真正價值,一直沒有同意交易。他曾多次找到翻譯公司對“紙幣”上的字母進行翻譯,但都沒有結(jié)果。
最后崔先生告訴記者,他只想弄清“紙幣”的真正價值,即使一文不值,也希望探究其“真身”。
說法 “紙幣”不是貨幣
西單的中國銀行總行貨幣鑒定專家周明在詳細查看了該“紙幣”后卻肯定地表示,這不是貨幣。
周明解釋,首先從圖案、文字看,該“紙幣”不是印刷品。而30年代各國的貨幣都是雕刻制版,而這張的人頭像、文字、圖案是繪畫出來的,線條粗糙不規(guī)則。其次,任何貨幣都具有發(fā)行機構(gòu)和有權(quán)人簽字或印章,而這張“紙幣”不具備這兩點。再次,從紙張的質(zhì)地上看,用紙并非鈔紙。另外“紙幣”上的字母類似英文,但拼寫又不正確。
實習記者侯丹丹 王成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