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窟壁畫
本次央視《敦煌再發(fā)現(xiàn)》節(jié)目的導演何昊介紹,第一天的直播后,很多觀眾反映對敦煌精美的洞窟沒有看夠
,第二日的直播中,有不少精美的壁畫展出,今天的直播,將繼續(xù)直播那些尚未向公眾開放過的洞窟中的精彩壁畫。
據(jù)悉,一批從未向公眾展示過的珍貴的北區(qū)文物也將在直播中露面,其中包括波斯銀幣、回鶻文木活字等。
敦煌壁畫治病打針帶輸液,一桶泥和了兩年,除潮還曾經(jīng)用過尿不濕。昨天上午9時整,央視再次用航拍直升機將觀眾的視線從戈壁大漠引向敦煌莫高窟,在這里向觀眾直播了為敦煌壁畫治病的過程。
壁畫治。菏止z測壁畫起鼓
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的歲月后,精美的敦煌壁畫開始出現(xiàn)顏料層龜裂、起鼓、霉變、脫落等問題,每個洞窟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昨天上午9時整,央視記者張泉靈和敦煌專家蘇伯民引領攝像機來到搭滿紅色腳手架、位于莫高窟底層的第85號洞窟,這里的壁畫,集中了所有敦煌壁畫病害的種類。自1998年起,敦煌研究院開始與美國蓋蒂保護所合作,在這里研究和治療壁畫病害。通過昨天的直播不難發(fā)現(xiàn),第85號洞窟中所有腳手架的接頭部位全部用塑料罩包裹,地面鋪設了厚厚的黑色橡膠墊,這樣做是為了防止走路的震動給壁畫帶來的損害。
昨天的直播中,主要展示了對“起鼓”這種病害的治理,央視首先直播了帶白手套、身穿藍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員檢測壁畫的過程。出乎大多數(shù)觀眾的預料,對壁畫的檢測是用手工進行的。工作人員用手在墻壁上輕敲,憑聲音判斷壁畫是否起鼓,背面是否有空洞,然后將起鼓的部位和面積在圖紙上標注,等待修理。敦煌專家蘇伯民先生介紹,幾年來,研究人員曾實驗用各種高科技方法檢測壁畫起鼓的部位,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還是用手工輕敲的方法最準確也最簡便。
壁畫治病輸液帶打針
檢測出起鼓的壁畫后,工作人員換上淺藍色的橡膠手套,在起鼓部位打一個小小的孔洞。隨著央視攝像鏡頭的推進,電視畫面上清晰地顯示出,兩名工作人員將一個軟皮管插入孔洞中,然后接上一個大號針管,將其中黃褐色的液體慢慢推入壁畫后面。由于起鼓部位較大,工作人員接連換了4支針管,才算結束工作。敦煌專家介紹,這種給壁畫治病的方法,與給人輸液類似。
就在給壁畫輸液工作人員的一旁,在狹窄的洞窟中,另一位工作人員正站在腳手架上給頂部的一幅壁畫打針。所謂打針,就是用注射器,將黏合劑注射到壁畫中,將有脫落危險的壁畫牢牢粘合在墻壁上。一邊注射,工人還要一邊用棉球滾粘壓牢,然后在用綿紙在上面吸附。蘇伯民介紹,別小看打針,這可是一個復雜的工種,需要長期訓練。用棉球滾粘壁畫的時候,力量太輕不起作用,力量大了就會把壁畫粘下來,或者把顏料層壓碎。
一桶泥和了兩年
給壁畫打針用的黏合劑可不是一般的黏合劑,它是敦煌研究院經(jīng)過多年研制才發(fā)明的,其成分與壁畫背后的原有的膠成分基本相同,這樣才能保證粘得牢,不脫落。
了解過黏合劑后,央視主持人張泉靈又對給壁畫輸液用的那桶黃褐色漿液發(fā)生了興趣,這種漿液看起來像是稀泥。蘇伯民透露,這確實是泥,不過為了配制出這桶泥,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分析了壁畫后面和洞窟中乃至敦煌周邊土壤和水的成分、氣候變化,花了兩年時間配制出80多種泥,最后發(fā)現(xiàn)第81號泥漿用于灌漿最合適,這才廣泛使用。從昨天的直播中不難看出,專家們在這種泥漿中加入了雞蛋清,據(jù)說這樣是為了在不降低強度的情況下減輕泥的分量。
壁畫用過尿不濕
昨天兩個小時的直播中,用于直播壁畫修復現(xiàn)場的時間占了大部分。不僅壁畫修復是個復雜的過程,就連修復后的首尾工作也非常煩瑣。壁畫被灌漿后,還要把一種特制的白色吸濕墊用木板固定在壁畫上吸潮。蘇伯民介紹,這種吸濕墊也是特制的,原來實驗過很多高科技材料,連嬰兒的尿不濕都用過了,但效果都不理想。
復制壁畫:千手觀音畫了4年
除了修復保護外,對壁畫的臨摹復制也是敦煌研究院的一項重要工作。央視攝像機引領觀眾來到了研究院的展廳,在這里,有8個被原樣復制的敦煌洞窟模型。這些被復制的洞窟里面光線明亮,游客可以清晰地欣賞陰暗的洞窟中看不清的壁畫。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婁婕女士告訴央視記者,其中一幅真人大小、有800多只手的千手觀音圖,她整整畫了四年時間。一般情況下,復制壁畫要先用照相機將原來的壁畫拍攝下來,然后用幻燈機投射在紙上把主要線條描下來,然后再進入洞窟比照原畫修正畫面、添加色彩,一般臨摹一幅壁畫要3年左右的時間。這種復制品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對敦煌壁畫的復制,自敦煌研究院成立以來就從未停止過,這些復制品經(jīng)常拿到各地展覽。
往事回顧:敦煌壁畫下曾經(jīng)牧羊
走進位于三危山和鳴沙山山谷中的敦煌莫高窟,央視主持人介紹,從1900年王道士發(fā)現(xiàn)莫高窟藏經(jīng)洞起,一直到1942年常書鴻成立敦煌研究院前,敦煌一直處于無管理的混亂狀態(tài),不但路過的流浪者在這里住宿,燒火做飯,就連成群的牛羊,也經(jīng)常到洞窟中躲避風沙,壁畫大面積脫落,掉在地上無人問津。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的王道士為了便于在洞窟中穿行,還將很多洞窟的墻壁打穿,損壞了大量壁畫。1942年常書鴻來到敦煌后,建立了敦煌研究院,第一件事情就是在莫高窟前修建了一堵2米多高、800多米長的墻,才杜絕了這些現(xiàn)象。
央視主持人張羽站在莫高窟頂上告訴觀眾,每年3000立方米的大漠飛沙對敦煌文物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壞,為了杜絕沙塵,敦煌研究院修建了3道防沙網(wǎng),用綠色植物、尼龍網(wǎng)、草網(wǎng)格等措施有效地遏制了沙塵對壁畫的破壞。信報記者
王健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