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來頻頻傳出學生課業(yè)減負新聞。
先是說在學生綜合素質(zhì)評價體系中,考分竟不在其列;又說學生考試成績與排名不得公開,且將寫入上海的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最新的一條,也是被多家傳媒爭相轉(zhuǎn)載的,是所有小學一律取消期中考試,據(jù)稱這是全國首創(chuàng)。
真是一系列讓人欣慰的好消息。中國孩子課業(yè)負擔之重
,被社會輿論痛詬數(shù)年,仍未見改善。現(xiàn)在,上海這幾條硬措施似乎“刀刀見血”,直指勒索了學生幾乎所有課余時間的“考試”之繩,這能不讓人額手稱慶嗎?
然而,民間評論卻是不以為然,最集中的是說取消期中考名不符實。消息公布的當天,很多小學就正在進行期中考試。有些小學盡管也聲稱取消期中考,但有所謂“質(zhì)量監(jiān)控”等考試,師生仍然如臨大敵,全力備考。有家長甚至詰問:一邊發(fā)新聞說取消期中考試,一邊還在考試,如此不誠信又如何教育孩子誠信?
果然,又有類似“更正”的消息傳來,說全面取消期中考指的是小學一、二年級,至于小學高年級在期中采取何種考核方式,各校自定。原來如此。筆者只能暗嘆,是新聞界同行又操之過急,揀到籃里就是菜了?還是有關部門改革心切,把沒有成熟、甚至并未真正實施的方案,拿來公布了?
退一步說,就算真的小學取消期中考試,老師也不再公布成績,是否真的能給學生減負了呢?結(jié)論恐怕令人悲觀。
再退一步,就算紙面上的評價標準變了,但是,如果老師和家長心里仍有一本賬,用分數(shù)來為“好學生”、“差學生”劃線,僅僅取消一次考試,也幾乎沒有意義。所以,這些措施都不是“減負”根本,根本在哪里?就在事關學生前途命運的幾道關口,用什么評價標準來對學生進行選擇和取舍。
倘若升學與就業(yè),真的不惟分數(shù)、不惟名校是從;倘若一個人的幸福指數(shù)高低,與學歷沒有必然關聯(lián);倘若做廚師、建樓房的和當精算師、律師一樣快樂、生活無憂,那么,就算中小學仍有考試、仍有排名,家長和學生也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一切,就不僅是學校和教育部門能夠辦得到的。問題是,真的不重分數(shù)重能力的話,用什么來評價能力的高低呢?又由誰來評價呢?
難矣哉,當社會誠信體系尚未確立之際,我們也許還不得不祭起相對公平、容易量化的考試分數(shù)之旗。而取消期中考試之類的新聞,也只能是博我們一笑的小小花邊,其實無力撼動應試教育之分毫……
李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