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的機警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有人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在德國幾乎找不到一個在其他國家隨處可見的“馬大哈”。這與德國人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機警”有關。要知道,德國人普遍認為機警不僅是一種“習慣”,而且更是一種成大器者所必須具備的“素質”。據(jù)悉,德國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的機警素質方面,往往樂于遵循如下原則:
從小事著眼。德國人要求孩子上幼兒園或學校時不要遺失課本、鉛筆、玩具,一旦遺失須盡力找回來,上街購物須算清每一筆賬目,在公共場所則須警惕不要被竊去錢包,晚上就寢前須關好門窗,對登門的陌生人在大人沒在家時須保持一定的警覺等等。
自作表率。為了讓孩子機警,家長也須克服自家的“麻木不仁”或“稀里糊涂”。
強調責任心。一個有責任心的孩子,往往會自覺地時時留神、處處注意,盡最大努力做好每一件大、小事情而不出任何紕漏。由此,要是發(fā)現(xiàn)孩子不夠機警,也可以首先從幫助其樹立責任感著手。
培養(yǎng)耐心。德國人往往利用學習釣魚、搭積木、練習長跑等活動來鍛煉孩子的耐性。
重視“反面教材”。德國人還常常從反面來引導孩子明白機警的重要性。如:有鄰居因離家時忘了鎖上大門而被趁虛而入的歹徒洗劫一空;有親戚因臨走時忘了關上水龍頭而造成“水漫金山”。而孩子自家的失誤引起的事端更是絕好的反面教材,如騎車時因不小心而撞上了行人等等。當然此時對孩子指責、謾罵、挖苦倒也大可不必。
進行演習。通過“演習”來幫助孩子培養(yǎng)機警品質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家長可假設深夜家中只有孩子在家,要求孩子獨立處理諸如是否關好門窗,檢查水、電、火,以及獨立接聽電話等事項,事后再對孩子的表現(xiàn)一一做出中肯的評點。又如,可在孩子一人在家時扮成陌生人敲門,看看孩子是否有應對自如的能力。再如在和孩子外出時故意走散,然后在遠處觀察孩子會做出什么反應……
分析、應對意外。通過分析、應對孩子生活中遇到的種種意外,也有助于幫助孩子成長為機警的人。這些“意外”可包括:放學回家的路上有人莫名其妙地想結識她,單獨乘地鐵時有人給了他一顆糖,某天鄰舍家失火,外出游玩時小伙伴突然暈倒,清晨發(fā)現(xiàn)有可疑的人在家門口徘徊……此外在孩子看書或電影時如主人公突遇意外,不妨啟發(fā)孩子“如果換上我該怎么辦”--隨著故事的深入發(fā)展,孩子往往可能找到各種各樣的巧妙的應對辦法,并由此而提升了應變能力。
不滿足于“不跟陌生人說話”。一個機警的孩子,不應僅僅滿足于“不跟陌生人說話”。德國人往往教育自家的孩子,在遇上陌生人時應通過察言觀色、反問問題等多種途徑,來辨別其“真相”,然后再選擇出最合理的對付方式。就這樣,孩子的“機警水平”也漸漸從低級階段步入高級階段。
(1月5日《光明日報》唐若水/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