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國家環(huán)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公開對媒體說:中國膨脹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將使空氣、水、土地、生物等環(huán)境要素遭破壞,自然災害頻發(fā),資源支撐能力下降,使民族生存空間收縮。
他轉述專家的話稱:由于廣大西部和生態(tài)脆弱地區(qū)難于承載現有人口,全國22個省市需要遷出1.86億人,而能夠接納人口
的廣東、北京、天津、上海、遼寧、浙江、福建、黑龍江、海南等省市最多只能接納3000萬人。屆時全國將有1.5億人口淪為生態(tài)移民。
2005年3月,深圳龍崗警方在轄區(qū)懸掛“堅決打擊河南籍敲詐勒索團伙”和“凡舉報河南籍團伙敲詐勒索犯罪、破獲案件的,獎勵500元”的橫幅,被媒體以“地域歧視”抨擊。
這兩條看似毫不相干的新聞,其實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
對河南人的歧視早已有之
20世紀70年代末,在青海省西寧市,一個小商店掛出一條橫幅:處理河南壞蛋,每斤一毛錢。有河南人前去抗議后,店方改為:處理河南蛋,每斤一毛錢。再強烈抗議,后改為:處理河南壞雞蛋,每斤一毛錢……這種刻意的侮辱是多么惡毒、刻薄而又無聊。
2001年,一些河南人掀起了反對“妖魔化河南人”的潮流,通過書籍、聲明等,強烈反擊社會上歧視河南人的現象。連河南省政府也出面宣稱:“河南人不容被妖魔化”。并把2001年定為“優(yōu)化環(huán)境年”,啟動一系列“形象工程”。
關于河南人為什么被歧視,河南人有諸多說法,如:“當其他地區(qū)已經完成‘原始積累’,河南大范圍的工業(yè)化才剛剛開始,由河南人組成的‘民工潮’也才剛剛開始向外涌動。這成了河南人被歧視的依據。”“由于河南人口多,信息量大,即使負面信息和別的省同樣的比例,但其絕對量會大得多,再加上一些人物的渲染,使人感覺到處都有河南的負面信息。”“河南人勇敢、勤勞、豪爽、講義氣,愛打抱不平,有時可能因此而得罪了一些人,因此成為被調侃的對象!薄皻v史上,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很多中國人(甚至海外華人)基于‘根源意識’,對河南發(fā)生的事情都會格外注意”……
但其實,上述說法都顯牽強。事實上,對河南人的歧視早已有之,而且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如西北的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許多年前就不約而同地有著年輕人找對象不能找河南人的說法。
看看河南的基本情況:位于中國中部,史稱中原,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和盆地面積9.3萬平方公里,山地丘陵面積7.4萬平方公里。平均氣溫為13至15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全年無霜期200至236天。人口9555萬。老子、莊子、商鞅、李斯、張衡、張仲景、韓愈、岳飛等名人泰斗曾層出如云,歷史上許多國家、朝代在這里建都。
那么,這樣一個地理條件優(yōu)越、人民勤勞智慧的土地上生存的人們,為什么會招來那么多歧視的目光?
河南人是生態(tài)災難的受害者
在陜西的西安、寶雞,甘肅的蘭州,青海的西寧、新疆的烏魯木齊等許多地方,滿街都能聽到河南口音。河南人的數量驚人。他們大都是許多年里陸續(xù)逃荒而來的。
這其實就是河南人被歧視的根由!
準確地說:河南人被歧視的原因非常簡單——他們是生態(tài)災難的受害者。
只需剖析一個城市就應能說清這個問題。那就是開封。
今天的開封,比黃河河底低13米。也就是說,黃河從比開封城高出13米多的河道流過——全靠大堤約束。
黃河高,開封低,頂得地下的鹽堿刷刷往上冒。開封人因此而多了一條生計,在開封,沒有正式職業(yè)的人有三分之一靠鹽堿為生,他們把院子里泛上來的白刷刷的鹽堿掃在一起,在鍋里一熬,就成了化工原料,可以去出售。時掃時有,于是成了開封人的發(fā)財之道。
開封是個有文化的地方,市容齊整,隨手指一個地方就能和1000多年前聯系起來。市中心有很大而且秀麗的水面,一指這個湖,是潘家湖,傳說是北宋時的奸臣潘仁美家的。一指那個湖,說是楊家湖,是大忠臣楊家將家的。在如今的中山路上,立著一塊石碑,上書“州橋遺址”,說是當年青面獸楊志賣刀殺牛二的地方。
古往今來,一個又一個國家和朝代把都城建在這里,戰(zhàn)國時的魏國,以后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金,都建都于此,號稱“七朝古都”。尤其在北宋時,這里是天下最富庶繁華的地方,號稱“東京”,人口過百萬,富麗甲天下,當時在全世界的地位比今天的日本東京要強多了。
可黃河就像是故意較勁,人們建一座城,黃河就毀它一次,再建再毀,如是者八,僅從元代初年到清代末年,開封城就于元太宗六年、明洪武二十年、建文元年、永樂八年、天順五年、崇禎十五年、道光二十一年七次被淹。被淹原因有天災,也有人禍。李自成攻開封,扒堤決河,全城37萬多人只幸存3萬多人。
現在的開封地下,13到15米處是漢唐文化層;10到13米處是北宋文化層;9到10米處是金元文化層;7到9米處是明代文化層;4到7米處是崇禎年間李自成淹的一層;3到4米處是清代文化層;1到3米處是清道光年間的遺址。
每一層都有著一層難民們的尸骨;每一層都是一層難民們曾有的家園……
再多說兩句吧——講講名氣很大的花園口,離今天的鄭州黃河游覽區(qū)東10多公里處的花園口,本是黃河岸邊一個小小的村名,明代以前叫“桂家莊”。明代一個名叫許贊的吏部尚書,在這里修建了一座方圓500里的大花園。后來黃河決口改道,把大花園和桂家莊一起吞沒了,以后,這里成了黃河岸邊的一個渡口。清代,黃河兩次在這里決口,1933年的洪水造成決口50余處,受災面積1萬1千余平方公里,受災人口364萬余人,死亡1萬8千余人,損失財產以當時銀洋計約合2億3千萬元。
1938年,為了阻攔日軍,國民黨軍隊在花園口人為決口,造成黃河大改道,受災面積5萬4千平方公里,受災人口1250萬人,死亡89萬人。這里也從此成了一片沙荒地。現在這里成了鄭州市的一個著名游覽區(qū)。來鄭州的客人十有八九要來這里看看。
說了開封,說了花園口,似乎不用再做多少解釋了,僅1919年~1938年的20年間,黃河就決溢14次。這一次次的災難,反復毀滅著河南人的美好家園。大量的河南人在遭災之后,都選擇了逃荒之路。當生存威脅下的河南人,攜眷帶口,逃荒到一個個陌生的地方,從原住民那里不擇手段地搶出一條生路的時候,誰會對他們有好感?
再說說新中國成立后的情景:三門峽水利樞紐是中國在黃河干流上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中國學習建大型水利工程的練手之作,在這里交了不少學費。建三門峽工程和兩次改建花的錢應該是個驚人的數字。而如果沒有這兩次改建,三門峽今天又會是個什么樣子呢?不敢設想,更不敢設想的是那些河南移民的生活。
按壩高360米的設計,要淹沒耕地333萬畝,移民90萬人;后來定為335米,仍淹沒耕地85.6萬畝,移民31.89萬人;后因庫區(qū)塌岸又增加了8.49萬人,總數達到40.38萬人。祖祖輩輩居住在這富庶之地的河南人,被大量遷往寧夏、甘肅敦煌等偏遠地區(qū)。思鄉(xiāng)折騰了幾十年,幾十年里不得安居的人會是什么精神狀態(tài)和行事方式?可想而知。
但愿他是危言聳聽
其實,作為長時間里的中國第一人口大省,河南人在中國的地位,近似著中國人在世界的地位。
一位美國人預言: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因為環(huán)境災難,而引發(fā)大量人口向海外移民的危機的國家。
但愿他是危言聳聽!
因在中國西北,生態(tài)難民確實早已出現,并且數量越來越多。聯系起潘岳副局長轉述的全國將有1.5億人口淪為生態(tài)移民的專家觀點,不妨這樣對待那位美國人的預言:戰(zhàn)略上,應駁斥他這一另類的“中國威脅論”;戰(zhàn)術上,要以對民族對國家高度的責任心認真對待。文/孫大勝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