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之美,美在海,美在山,更美在城市建筑。優(yōu)美的城市建筑早已蜚聲中外,素有“世界建筑博覽會”之譽。在眾多不同建筑風格中,最富藝術魅力的當屬迎賓館。
迎
賓館座落在風景如畫的信號山南坡, 是一座具有歐洲皇家風苑的德國古堡式建筑。它原是德國駐膠澳總督的官邸,俗稱“提督樓”,
因建筑材料大量采用青島優(yōu)質花崗巖,故又稱“石頭樓”。
迎賓館由德國建筑師垃查魯維茨設計,于1903年始建,1908年告竣,歷時近6年。 此樓占地面積4000余平方米,建筑高度30米,耗資100萬馬克。
此樓設計十分精美別致,那不對稱的平面,粗重的花崗巖,高坡度的樓頂,厚厚的墻身,窄小的窗戶,都是德國建筑特有的風格。樓上的涼臺均建于南側,樓門開于西側,從而形成外觀舒展優(yōu)美,粗獷華貴的德國建筑風格。
樓內的裝修異常豪華。樓分四層,底層為半地下房間,原為仆從及膳食用房。 由西門進入即到二樓,有過門廳、中廳、會議廳、會客廳、跳舞廳等。
三樓為總督臥室和辦公之處。四樓有部分臥室和其他用房。房間內部裝潢陳設富麗堂皇,
地板都拼為人字形,護墻板上都有精細的雕刻。五顏六色的吊燈和壁燈,造型各異。室內壁燈上鑲有各種顏色的玉石,閃閃發(fā)光。 臥室內的墻面皆用淡雅的綾子裱糊。
樓內附屬物很多,室內建有噴水養(yǎng)魚池及飼養(yǎng)鴿子和猴子的地方。 為了保證安全,周圍建有地堡和通訊地堡, 并在信號山東麓建了一處馬廄(現(xiàn)馬廄已被拆除)。
大樓建成后,成為歷任膠澳總督的官邸。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強占青島后,“提督樓”成為日本守備軍司令部的官邸。
1922年我國收回青島后,又成為膠澳商埠督辦的官邸。
1925年被膠東護軍使畢庶澄占用。1927年畢在上海鎮(zhèn)壓工人運動不力被張宗昌處死。此后,提督樓才開始改為專門接待賓客之用, 并于1934年正式定名為“迎賓館”。
迎賓館與國內外軍政要員結下了不懈之緣,國民黨的韓復榘、汪精衛(wèi)、 周佛海和蔣經(jīng)國曾先后下榻于此。青島解放后,
迎賓館成為青島市人民政府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國際友人和貴賓的主要場所。毛澤東、林彪、 陳云曾先后下榻于此。越南國家主席胡志明,阿爾巴尼亞國家主席領導人謝胡,
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澳大利亞總理希爾都曾先后下榻于此。 1999年5月1日經(jīng)全面恢復整修后,青島市政府決定將其定為新的博物館和旅游新景點。
青島迎賓館櫛風沐雨已近百年。百年風雨榮辱共沾,即浸透著歷史的苦澀,也閃耀著時代的輝煌。然而,作為極為珍貴的建筑藝術品,她將在青島建筑史上留下最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