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傷痕、死亡之庭、碑林、燭之路成五大亮點
新擴建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究竟是什么模樣?昨天記者看到了華南理工大學中標的方案,整個設計以震撼人心的方式表達了30萬遇難者的悲憤和中華民族的憤怒,以及對世界和平的期望,其中,墻、傷痕、死亡之庭、碑林、燭之路
為五大設計亮點。
整體造型“折斷的軍刀”
據了解,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何鏡堂院士是設計方案的領頭人。據介紹,整個擴建后的紀念館將以“軍刀”造型展現在眾人面前。由于紀念館擴建用地呈狹長的船形,因此賦予其彎刀的理念,用“軍刀”表達殺戮的主題,象征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以深埋在土中的折斷的軍刀寓意日本法西斯侵華企圖的破滅,表達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理念。
百國文字寫上哭墻
在建筑功能上,觀眾經過“序曲———鋪墊———高潮———尾聲”的順序經過入口廣場、新建紀念館、重組的紀念館遺址與冥想廳,最后是紀念公園,將經歷一次心靈的洗禮。
在入口廣場、在新建紀念館屋頂的兩側、在紀念公園的水池旁,都設計了長長的墻體。這些墻體或以文字、或以浮雕、或以其扭曲轉折的形態(tài)、或以其圍合的絕望封閉的空間來無聲地訴說這塊土地上發(fā)生過的悲劇。參觀者在入口處將會看到長明火把,接著映入眼簾的是哭墻,哭墻上用100個國家的文字寫下“300000遇難同胞紀念館”。
枯樹卵石象征哭訴
接下來游客參觀到的是新建紀念館,它的開窗方式采用了類似傷痕的處理手法,既符合紀念建筑獨特的采光需要,也凸顯了場所精神中的殺戮主題。
之后的“死亡之庭”則以無生命特質的枯樹、卵石布滿場地,人踩在上面能聽到沙沙之音,象征著無聲的血淚控訴。接著,參觀者進入萬人坑,將親身感受到殺戮現場,到達參觀的高潮,設計者著意在萬人坑旁邊增設碑林,以高矮不一的墳墓營造祭場的感覺、國殤的氣氛。
此后,游人將沿著墓道般的入口,進入以燭光之路為主題的“冥想廳”。相對而立的兩面巨大的鏡子讓漂浮于水面上的燭光無限延伸。
在最后的和平公園,有一條長長的水道通向紀念碑,緩緩流動的水象征了“期望和平”的意境。公園內建有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紀念碑以黑色花崗巖為基座,透明水晶體頂端消失在空中,為亡靈鋪就通天之路。紀念碑形狀如“犁”,以鑄劍為犁的設計理念寓意不再有戰(zhàn)爭。
新舊兩館能互相融合
紀念館現有部分是上世紀80年代修建的,面積為1萬多平方米,而新館要擴建到7萬平方米。由于新建部分面積較大,為避免對原有建筑產生壓迫感,采用“體量消隱”的設計手法,在西側將新增的館藏交流部分建筑體量化整為零,在東側將新建紀念館結合悼念廣場設計,將建筑融合于景觀,從而與原有建筑取得協(xié)調。
擴建為申遺掃清障礙
南京大屠殺與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慘案、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并稱為二戰(zhàn)史上“三大慘案”,其中奧斯維辛集中營、日本在原子彈爆炸處建造的和平公園已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根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要求,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項目,占地面積必須在5.33公頃以上,而擴建后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面積將增加到7.4公頃,為下一步爭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奠定了基礎。
預計工程2007年完工
據了解,擴建工程將投資4.77億元。擴建后,具備舉行萬人紀念活動的規(guī)模,總建筑面積達到2.25萬平方米,是現有面積的9倍。
其中,展館陳列區(qū)9000平方米,新增7300平方米;館藏交流區(qū)6600平方米,新增5800平方米;新建紀念塔1700平方米;目標年接待能力達到150萬人次。工程計劃于2007年完成并投入運行,2007年正好是南京大屠殺遇難者70周年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