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陳水扁的“臺獨躁郁癥”再次發(fā)作,提出了所謂的“中華民國四階段論”,說什么“‘中華民國’與臺灣是劃上等號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治分立、互不隸屬,是不同的兩個‘國家’”云云。陳水扁企圖以激進的“臺獨”炒作,為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困境和自身權力危機解套。
8月2日,陳水扁提出了所謂的“中華
民國四階段論”,8月6日在“臺聯(lián)黨”成立4周年
的大會上就處理兩岸事務又提出了所謂“一個原則、三個堅持、五個反對”;8月9日,在接受俄國媒體采訪時又說,“‘中華民國’與臺灣是劃上等號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治分立、互不隸屬,是不同的兩個‘國家’”云云,從而掀起了又一波“臺獨”濁浪。
間歇性發(fā)作的“臺獨躁郁癥”
縱觀陳水扁上臺5年多來的所作所為,實現(xiàn)“臺獨”一直是其念茲在茲的頭等大事。雖然其對“臺獨”的推動時疏時驟,但是總體上來說,他的“臺獨路線”一直沒有改變,推動“臺獨”的步伐也未曾停止。
但是,由于大陸對“臺獨”勢力的遏制和國際社會的反對,“臺獨”只能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目標與現(xiàn)實的巨大落差形成了陳水扁及民進黨當局的焦躁。情郁于中,必然發(fā)之于外。每隔一段時間,陳水扁的“臺獨躁郁癥”就會間歇性發(fā)作:2002年他提出了“一邊一國”論;2003年提出“正名制憲”;2004年大選期間,“臺獨”言論更是甚囂塵上。大致看來,陳水扁的“臺獨”政策呈波浪式向前推進,一浪高過一浪。
“臺獨躁郁癥”的間歇性發(fā)作造成了臺海局勢的間歇性緊張。一旦大陸、美國及臺灣島內(nèi)的反“獨”壓力紛至沓來,則陳水扁的“臺獨”政策就進入暫時的蟄伏期,為下一階段又一次發(fā)作積蓄能量。
在兩次“臺獨”高潮間歇期里,民進黨當局則不遺余力厚植“臺獨”發(fā)展的土壤。一方面,修補與美國的關系,爭取美國對“臺獨”的支持,以達到聯(lián)結美日、挾洋自重、共同對抗大陸的目的,并企圖將禍水西引,挑動起大國之間的對立,趁機從中漁利。
另一方面,民進黨當局積極與大陸和島內(nèi)的反“獨”力量爭奪臺灣民眾。他們一直不放松“漸進式臺獨”的步伐,通過諸如修改教科書、正名等動作,以“臺灣意識”為名向臺灣民眾灌輸“臺獨意識”,企圖割斷大陸與臺灣的歷史文化臍帶,改變和磨滅中國認同;欺騙臺灣民眾,宣揚大陸“打壓臺灣”,不斷將大陸污名化和妖魔化,挑撥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敵意,在國際反“獨”促統(tǒng)的大環(huán)境下,逆勢營造適合“臺獨”生存的小環(huán)境。
比較陳水扁的講話,前后抵牾、昨是今非的情況所在多是。用胡言亂語的方式,指東打西,不斷轉移問題的焦點,并在這個過程中混淆民眾的意識,利用媒體對民眾進行轟炸,造成心理疲勞,進而形成對“臺獨”的“集體無意識”,從而放松對“臺獨”的警惕,實現(xiàn)減少“臺獨”阻力的目標。
對“臺獨”的工具性運用
“臺獨”議題對于陳水扁來說,兼具價值性取向與工具性取向兩重功效。就最近的情況來看,其工具性取向越來越明顯。這次陳水扁“臺獨躁郁癥”發(fā)作,就是企圖以激進的“臺獨”炒作,為民進黨當局兩岸政策困境和自身權力危機解套。
連宋訪問大陸時與祖國大陸形成的加強兩岸交流的具體措施已經(jīng)進入到了實質(zhì)性操作階段。特別是近期祖國大陸不斷對臺灣人民釋放出的善意,更是令民進黨當局手忙腳亂,陷于不可不應與無可善應的兩難困境。以祖國大陸開放臺灣水果零關稅銷售一事為例,民進黨當局如果不應則會引發(fā)臺灣南部農(nóng)民的不滿,而應則擔心自己的“根”被挖掉。所以,民進黨當局只能以“防止統(tǒng)戰(zhàn)”、“防止臺灣農(nóng)業(yè)技術外流”等老調(diào)進行政治層面的抵擋與敷衍,但效果顯然不佳,已在臺灣民眾中引起了相當?shù)牟粷M。民進黨已經(jīng)失去了兩岸關系上的議題主導權。
反過來說,即使民進黨當局以各種借口進行阻撓,也無法阻擋兩岸交流的大潮。一味阻擋反而只能導致民進黨當局在兩岸議題上更加被動。情急之下,陳水扁又祭出了“臺獨”的法寶,無非是想以攻代守,吸引民眾的視線,幫助民進黨擺脫目前的尷尬處境。
“臺獨躁郁癥”發(fā)作的另一個誘因,是陳水扁對自己在民進黨內(nèi)地位逐漸被弱化的危機感。由于陳水扁不能再連任“總統(tǒng)”,所以這個位子早已被虎視鷹瞵,有意者紛紛為自己的“總統(tǒng)”之路積極布局,大有枕戈待旦之勢。隨著時間的推移,陳水扁這位過氣的“總統(tǒng)”被后來的競爭者拋開是必然的。再者,陳水扁一貫出爾反爾,誠信蕩然,不但島內(nèi)泛藍民眾對其不齒,就是泛綠民眾也多鄙視之。這也使得民進黨后來的競爭者小心保持與陳水扁的距離,以免對自己的支持率產(chǎn)生負面影響。
對于一直視權力為生命的陳水扁來說,這幾乎是不可忍受的。因此,他此時又拋出激烈的“臺獨”言論,就是要爭奪兩岸關系上的議題主導權,同時也拉攏“臺獨”基本教義派,鞏固自己的權力,向民進黨內(nèi)部宣示其地位的不可動搖性。
“臺獨”成了民進黨的包袱
陳水扁和民進黨是“臺獨路線”的最大受益者。相當長時間以來,利用統(tǒng)“獨”議題,挑動族群矛盾,打擊政敵,成為民進黨騙取臺灣民眾信任、廉價獲取選票的最簡捷和最有效的手段。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形成了一個推行“臺獨路線”的既得利益集團,也因此而形成了民進黨內(nèi)部對于“臺獨”意識形態(tài)掛帥的固化思維。
但是,在近年以來兩岸你來我往的過招中,臺灣主流民意已開始發(fā)生變化,希望兩岸交流成為臺灣民眾的最強音。自今年連宋訪問大陸開啟了兩岸交流的新局面以來,這種變化趨勢更是進一步加快。換句話說,以兩岸對抗為表征的“臺獨路線”已經(jīng)漸漸失去生存土壤,民進黨對兩岸政策的重新檢討和政治理念的轉型已經(jīng)悄然來臨。
然而,民進黨當局似乎還不愿去直面這些變化。在慣性思維的作用下,阻擋兩岸交流、繼續(xù)意識形態(tài)掛帥的仍然大有人在,不相信“臺獨路線”動員力已經(jīng)失效者也大有人在。選民的生計對他們來講并不重要,他們寧可相信“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的選票神話。這就是陳水扁持續(xù)推動“臺獨”、不斷升高兩岸對抗的最主要原因。
韓非子說,“夫彈痤者痛,飲藥者苦,為苦憊之故不彈痤飲藥,則身不活,病不已矣。”要想讓民進黨認識到“臺獨”是其發(fā)展的負資產(chǎn),進行政黨理念的轉型,看來少不了遭受幾次沉重打擊的經(jīng)歷。在此之前,陳水扁和民進黨“臺獨躁郁癥”的間歇性發(fā)作會不斷持續(xù)下去,而且可能會變本加厲。對此,世人應該有清醒的認識。(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