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學專業(yè)委員會2005年度學術年會上,研究生“批量生產”所造成的質量滑坡,成為與會者討論的熱點。
質量滑坡這是明擺著的事實。根據現代大學的教學、科研、服務社會三大功能,有關科研機構對教育部直屬的71所高校的教學質量進行分析后認為,我國重點大學的發(fā)展存在以量
代質的現象,政策中存在重物輕人的傾向,重點大學的研究生質量令人擔憂。
數據表明,從2000年至2004年間,重點大學的本科生招生增長較為平穩(wěn),?粕(guī)模快速萎縮,而研究生擴招速度明顯偏快:博士生的年均增長率為19.5%,碩士生更是達到23.1%。2000年,平均一個導師帶3.8個研究生,到2004年,平均一個導師要帶7.7個研究生。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本科生教學實驗時間增加39%,而研究生教學實驗時間則同比下降38%。
一般來說,博士、碩士的水平應該比學士、?粕咭恍,因為他們是優(yōu)選出來的,經過了嚴格的考試,又經過了兩三年的學習,可事實是,有相當一部分博士、碩士的水平并未達到應有的水平,有些甚至還不如本科生、專科生。要清醒地看到,研究生招生幅度增長的太大,速度太快,就像在搞
“大躍進”;教學實驗的時間那么少,教學安排那么粗,就像“蘿卜快了不洗泥”;導師帶的研究生那么多,顧此失彼,不堪重負,只好又搞“一窩蜂”。這種種弊端,勢必造成研究生質量的嚴重滑坡。
當然,有人也許會說,沒有相當的數量就沒有相當的質量,學生有攻博、攻碩的需求,大學就應有招博、招碩的市場。筆者以為,這些看法失之于偏頗。數量應該是保證質量的數量,否則,“博士一禮堂,碩士一操場”又有什么意義。本科生、專科生當然有更上層樓的需求,但要實事求是,學生要量力而行,大學更要量力而行。要知道,“小馬”拉不動“大車”,
“蘿卜”快了也要“洗泥”,研究生絕不能“批量生產”。
要說大學的政績,有數量、有經濟效益當然是政績,但質量和社會效益更是政績;既有數量又有質量,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把質量和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大學,才是名副其實的好大學,否則,就是“吹牛大學”、“泡沫大學”。從質和量的關系來看,對于一所大學,關鍵是質,而不是量,并非越大越好、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
一個不講質量的民族是難以振興的民族,一個不講質量的國家是難以富強的國家。質量,特別是教育質量,決定著國民的素質,決定著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在培養(yǎng)研究生問題上,求真務實,量力而為,才是正路。只講數量,不講質量;只圖經濟效益,不圖社會效益,最終吃虧的是國家和人民,也是研究生自己。為什么一些單位不愿意接收博士、碩士?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質量太差,不好使用。也有的博士、碩士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愿做。出現這種被動的局面,研究生當然有一定責任,但學校應負主要責任,“產品”不合格,不怪“產品”,主要怪“廠方”;“產品”不合格,市場上自然沒“銷路”。
科教興國是基本國策,是戰(zhàn)略部署。教育質量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研究生質量滑坡,是個應該高度重視的問題。在教育問題上,過去有過深刻的教訓,吃過大虧,傷了元氣,完全恢復需要一個過程,探索新路也要實事求是。
“誤了莊稼誤一季,誤了學生誤一生”,在教育上,我們再經受不起新的閃失了。(李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