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個北京孩子今赴悉尼表演——
大年初四晚上班機,高碑店鄉(xiāng)少兒高蹺隊將飛赴澳大利亞參加“北京風情舞動悉尼”展示。作為最可愛的表演隊,23個孩子將參加悉尼1.5公里的行進表演。這是鄉(xiāng)里的孩子們第一次出國。雖然出國演出需要大人照顧,外語只能簡單交流,但他們和一同演出的大人一樣能
夠代表中國民間藝術(shù)。
高蹺小隊員走到哪里都上鏡
春節(jié)前夕,成立于1886年\(光緒12年\)的北京高碑店鄉(xiāng)高蹺老會后繼之人——少兒高蹺隊的23名小隊員,正在抓緊時間排練,他們將于春節(jié)期間赴澳大利亞悉尼參加“北京風情舞動悉尼”的活動。這23名隊員中,年齡最大的11歲,最小的只有6歲。
從去年7月以來,高碑店的老一輩高蹺藝人開始傳授他們高蹺表演絕活。傳統(tǒng)的訓練包括壓腿、扳腿、單腿跳,整體高蹺表演動作也有很多創(chuàng)新。高碑店負責宣傳的劉新告訴記者,孩子們表演的“小蹺”有很多創(chuàng)新,比如他們手里拿著五彩的飄帶,加上孩子本身活潑好動,整套表演動作特別活躍,再穿上花花綠綠的演出服,走到哪兒都上鏡。
據(jù)介紹,高碑店的高蹺隊已經(jīng)有119年的歷史了。他們有一套極為講究的“把式”,頭上要綁勒頭的宮紗,高蹺分長蹺和短蹺,最長的蹺近1米。而孩子的高蹺是專門定制的,高度在60厘米左右,被稱為“小蹺”。在高碑店高蹺隊里,“小蹺”和“大蹺”的組合表演最吸引人。
孩子們出國前最后一場表演是在朝陽公園的國際風情節(jié),他們表演的高蹺絕活在公園里最吸引眼球。周圍的觀眾看到這群孩子,立刻被他們的表演打動,很多人高興地拿出手機拍照,一位老太太舉著數(shù)碼相機一直跟著孩子們拍。
高蹺隊只有學習好愛高蹺的孩子才能來
在高碑店鄉(xiāng)高蹺隊,大人都有祖輩流傳下來的一身絕活。少兒高蹺隊卻是去年暑假剛成立,到底誰有資格報名踩高蹺?畢竟整個高碑店鄉(xiāng)里的孩子都是高蹺迷。
少兒高蹺隊隊長告訴記者,只有在學校學習好,并且真正愛好高蹺的孩子才能參加。剛成立時,沒有人知道會有出國表演的機會,能進高蹺隊的都必須是學習優(yōu)秀的孩子。雖然這個門檻設(shè)置得有些簡單,可孩子們都是通過努力學習換來的這次機會。在學校里,進入高蹺隊成了一種特殊的榮譽。幾點到鄉(xiāng)里開會,幾點集合彩排,哪天去什么地方演出,隊里的孩子成了同齡人羨慕的小明星。
為了不影響學習,彩排的時間都安排在放學以后。踩高蹺不能耽誤做作業(yè),為了能趕緊入隊練習表演,孩子們的學習從來不敢落在后面。即使要出國表演了,寒假作業(yè)很多孩子也是提早完成。
除學習、彩排之外,村里還請來老師教孩子們一些日常英語,讓他們懂得簡單的禮儀以及在國外如何跟人打招呼。其實,這群中國娃娃在排練過程中,已經(jīng)主動和外國老師說英語了。雖然都是不能再簡單的句子,孩子們卻說得大大方方,“我十歲了,我叫什么名字,我來自中國!毕嘈,他們的表演會給外國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小的隊員第一次綁高蹺就能走
隊里年齡最小的張坤只有6歲,他正在讀小學一年級。隊里沒有人不認識他,不是因為他最小,而是他身上有個“神奇”的故事。
接受采訪的時候張坤還像個不懂事的孩子,甚至語言表達還有些問題。可是在“場上”,他跟所有的孩子一樣認真,休息的時候還需要媽媽幫著綁腿、穿衣服,可一蹬上高蹺,他就成了小大人,排練時一臉的認真。記者提出想到他家里看看,并已經(jīng)征得了他媽媽的同意。他卻湊到媽媽耳朵邊上小聲說,“等排練完了再說,怎么都不能耽誤我練功。”
張坤出生于五代高蹺世家,爺爺、爸爸都是鄉(xiāng)里高蹺隊的領(lǐng)軍人物。媽媽去年也曾代表高碑店高蹺隊參加了在倫敦的表演。他自己對高蹺卻從來沒有練過,甚至不關(guān)心爸爸媽媽都在表演什么。
可能是受到大哥哥、大姐姐的影響,張坤開始偷偷喜歡上高蹺了。一次和孩子們玩,他讓媽媽幫自己也綁上高蹺想走一走。沒想到,一踩上蹺走得非常穩(wěn)當,驚得周圍的大人認為是出了高蹺“神童”。
張坤的媽媽告訴記者,小張坤平時做事不認真,三心二意,唯獨練高蹺,父母不用催。隊里規(guī)定早上8點集合,他早上6點就醒了,而且不會賴床。再好玩的動畫片,再喜歡的故事書,只要說該練功了,他就立刻成了小大人,練得比大人還認真。
最刻苦的隊員為練功踩高蹺走回家
不只是張坤一個孩子對高蹺著迷,為了練好高蹺絕活,平時嘻嘻哈哈的孩子都得壓腿、劈叉下真工夫。孩子完全迷上高蹺了,過年孩子和大人出去拜年,路上大人們碰上聊了兩句,孩子在旁邊就已經(jīng)練上了,壓腿、單腿跳、把腿扳到脖子上,這些動作一有空就練。
隊長介紹,在悉尼將有一場1.5公里的行進表演,長途踩高蹺對很多孩子來說不只是體力的問題。10歲的于淼為了適應(yīng)這場長途行走,平時排練結(jié)束以后,一直踩著高蹺走回家里。帶隊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樣刻苦的孩子不止一兩個。春節(jié)期間的廟會和國際風情節(jié)也請他們表演,表演結(jié)束后,很多孩子踩著高蹺就直接走回家。家長看著心疼,想把孩子放下來休息休息,孩子還跟大人急,“不能卸,不能卸,我得練著走回家,不然到了悉尼怎么辦。”
最美好的事每天加餐吃烤串
從早上8點集合到中午12點30分,孩子們一直踩在高蹺上。即使是正常地站著也會累,這群孩子卻沒有抱怨過。每天辛苦的排練有兩到三次休息機會,細心的隊長都會給孩子們買烤肉串、烤雞排吃。舉著香噴噴的烤肉串吃,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天當中最美好的時刻。
隊長小聲告訴記者,讓孩子大冷天站在外面,別說父母,自己也很心疼。排練的時間又長,得給孩子們加餐。隊長說,“鄉(xiāng)里沒什么好吃的,有串糖葫蘆,有串烤肉串,孩子們就很知足了!
這樣的物質(zhì)鼓勵,對孩子們來說是最好的東西。小隊員陳佳妮告訴記者,排練的時候身上會出一身汗,只要吃上一串烤雞排,渾身就有勁了。
外國老師評價他們是一群最漂亮最能吃苦的孩子
除了出國表演,少兒高蹺隊還應(yīng)邀參加了朝陽公園國際風情節(jié)的表演。來自英國一個民間藝術(shù)組織的老師幫助這些鄉(xiāng)里的孩子排練表演。
經(jīng)過多次排練,只懂簡單英語的孩子們已經(jīng)和外國老師達成了默契。該到大家圍成一圈轉(zhuǎn)圈走時,孩子會和老師一起大聲喊著GO!GO!GO。ㄗ撸。┱R的步伐,讓老師激動地豎起大拇指夸他們。
當評價孩子們的表現(xiàn)時,一名英國女教師用盡了她所能想到的美好詞匯!斑@群孩子活潑可愛,又很聰明漂亮,從來沒有因為排練辛苦抱怨過。他們中小的六七歲,大的也才十來歲,正需要家長照顧,他們的家長都很配合,并沒有因為心疼孩子,不讓孩子參加排練。高蹺隊的很多演出活動甚至需要家長義務(wù)組織,大家可以不計報酬地為高蹺隊服務(wù)!
一大早跟著這群孩子,看他們彩排踩高蹺,我很快成了他們忠實的“粉絲”。紅紅的小臉,笑瞇瞇的眼睛,身穿紅色、綠色鮮艷的服裝,就像是從年畫上走下來的金童玉女,讓人不由得喜歡。采訪之前想象著,鄉(xiāng)里的孩子第一次出國會有多么的興奮和不安,怕他們因為語言不通,出國表演時緊張。而看到他們天真的笑臉完全打消了顧慮,甚至會因為他們感覺很驕傲。這群孩子更是謀殺了攝影記者不少膠片,啪啪啪的快門聲總是不舍得停,不到半個小時,拍照片的同事已經(jīng)要換相機電池了。
排練當天氣溫很低,一旁守候的家長凍得不敢露出手來,孩子們卻像參加集體活動一樣高興。休息時間,孩子們邊聊天邊使勁地練習扳腿,嘰嘰喳喳討論著到澳大利亞每個人帶多少錢,憧憬到了國外會不會很熱,都去哪兒玩,吃什么。所有的孩子都是第一次出國,他們很珍惜這樣的表演機會。一上午的時間,沒有一個孩子抱怨冷和餓,他們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是大方健康的形象。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