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0日上午9:30,“2006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發(fā)布暨中國城市競爭力研討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 并以“樓市:城市中國晴雨表”為主題,對我國2006年主要城市的競爭力情況進行研討分析。
《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主編、著名城市競爭力專家倪鵬飛博士介紹2005年中國城市競爭力競爭的格局。第一,中國200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前20強依次是香港、臺北、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高雄、澳門、新竹、基隆、寧波、蘇州、臺南、天津、廈門、大連、無錫、沈陽、青島等。由于我們把研究的視野范圍擴大了,所以今年的中國內地一些城市競爭力的排名位置下降,但是并不意味著絕對競爭力下降。競爭力的格局層次非常分明,從港澳臺到東南沿海到中部到東北到西部依次下降,而從東部來看,東部沿海五個區(qū)的強弱依次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東半島、海峽西岸。
還有第二個格局是值得關注的,就是競爭格局在迅速的變化。這個迅速的變化是這樣的,中國內地城市競爭力飛速提升,臺灣地區(qū)的競爭力增長緩慢,并且有些城市是處在下滑的狀態(tài)。我們注意到嘉義市連續(xù)兩年經濟增長是負增長,臺中市2004年的經濟增長是負增長。除了澳門以外,整個港澳臺地區(qū)經濟增長的速度和內地差得很遠。當然有發(fā)展階段的問題,但是也反映了一個潛在競爭力的趨勢。這并未引起香港、臺灣、澳門的一些相關者的注意。中國內地的東北以及西部一些城市的競爭力提升迅速。
第三,受宏觀調控和高框架的影響,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區(qū)域,依靠高投資和房價過高的個別城市競爭力有所下降,我們從排名中提煉出來了,個別城市我就不講了。競爭格局區(qū)域有別,東部過去快速增長的制造業(yè)城市,特別是原來提到的一些中型、小型的城市,目前資源要素和技術面臨著困境,東北、中西部的龍頭城市,像武漢、沈陽、長沙、成都、重慶等城市的綜合優(yōu)勢開始發(fā)力,但是中西部的中小城市與龍頭城市的距離在拉大。
倪鵬飛稱這次研究有一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對影響城市競爭力的因素做了研究,就是一級指標,或者說最重要的8個綜合因素對城市競爭力的影響?,F(xiàn)在來看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產業(yè),再次是生物環(huán)境。
倪鵬飛還介紹了2005年城市競爭力全球和中國的背景。概括起來有幾點,第一是全球化的競爭使城市更加重要,使城市與國家的依賴關系進一步增強,國家通過城市參與國際競爭,城市的國際競爭也更依托于國家的競爭。2005年,全球尤其是亞洲國家之間的競爭特別激烈。
第二,城市國際競爭依賴于區(qū)域城市群的競爭力,整體力量特別明顯。城市以城市群的形式參與國際競爭,2005年中國城市群之間的群起群爭也非常明顯。
第三,隨著中國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fā)展,兩岸四地城市的競爭格局尤為國內外華人、企業(yè)家和城市的決策者所關注。我們現(xiàn)在是做第四次報告,前三次報告的時候,大家都呼吁為什么不研究港澳臺地區(qū),正是在這種強烈的要求下,我們把研究的視角放大了。
第四,中國城市的發(fā)展正在轉型,競爭正在升級,市民素質、科技創(chuàng)新、社會和諧、核心競爭力、城市品牌正在成為流行的觀點。
第五,住房價格偏高,住房結構不夠合理,部分城市房地產過熱,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影響了一些城市競爭力的提升,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特別是城市經濟影響力的重要問題。2005年的報告,就是在這五大背景下形成的。
報告還是兩部分,第一部分先介紹競爭力的情況,然后介紹報告的主題,房地產的情況。在形成報告之前,先形成了一個競爭力報告的分析框架,還是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表現(xiàn)競爭力的一些因素,在原來6個基礎上,今年又加了一個反映科技創(chuàng)新的結構總量,這樣表現(xiàn)的綜合競爭力的指標有7個,包括綜合增長力、綜合經濟規(guī)模、綜合效率、綜合效益(資源和環(huán)境的節(jié)約)、綜合結構特別是科技和現(xiàn)代服務業(yè)的問題、中國的就業(yè)。
城市競爭力的解釋框架,就是解釋是什么因素使這個城市競爭力排在這個位置上呢?今年開發(fā)了一個重要的框架,叫飛輪模型。從里到外,是市民本體競爭力、企業(yè)本體競爭力、產業(yè)競爭力、公共部門競爭力、商業(yè)環(huán)境競爭力、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競爭力、社會環(huán)境競爭力。正是在這個框架的基礎上,對中國,包括港澳臺在內的200個城市進行了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