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兒發(fā)達了 老爹“趕”飯吃
德陽82歲的譚德芳,只盼不再“吃飯難”
兩個兒子做生意發(fā)達了,在德陽城里買了房,孤苦伶仃的老父親從鄉(xiāng)下來投靠兒子,原以為可以安度晚年,卻遭到兒子兒媳婦的虐待,居委會和派出所多次調解都難以解決老人的吃飯問題。
昨天上午,
好心的小區(qū)居民撥通了記者的電話,請求記者出面協(xié)調解決老人的“飯碗”問題。
一日三餐 老人艱難步行“趕”飯
在一名熱心人的帶領下,記者在德陽東橋一處低矮的民房里找到了82歲的譚德芳老人。只見他住的房間不足8平方米,陰暗潮濕。陽光從窗外斜射進來,老人左眼周圍的淤血尚未散去,嘴角上的疤痕還未完全愈合,干枯的手背上紫一塊青一塊。面對記者,老人欲言又止,最后,忍不住小聲哭了起來:“鄉(xiāng)里人還說我進城享福來了,他們哪曉得我這么造孽啊!辛辛苦苦把五個兒女拉扯成人,現在連飯都吃不上,還要挨打!
記者注意到,老人身穿一件藍色的臟衣服,戴在手上的手表表蓋已破裂。床上鋪著厚厚的爛棉絮,有股汗臭味。房子一角有個柜子,上面放著衣服等雜物,墻角邊有個已經壞了的電爐。據了解,這兒離老人兩個兒子居住的玉泉小區(qū)有200多米遠。因為有疝氣和關節(jié)炎,老人走起路來很累,每天還得往返六次到兒子家去“趕”三頓飯,要是去晚了,“洗碗水都喝不到!”要是在兒子家里沒吃上飯,身無分文的老人只得挨餓。
吃飯挨打 屋里屋外“兩重天”
老人還含淚述說了4月1日發(fā)生的慘痛一幕:當天早上7點,他像平時一樣來到大兒子家吃早飯。給他開門的大兒媳婦張明英正端著飯盒,準備給丈夫譚斯章送飯。譚德芳還沒把鞋換好,張明英的臉色一下黑了起來,“你又到我家白吃,想賴著我們!”張明英邊說邊把老人往外推,譚德芳用手抵擋,一不小心碰到了兒媳手里的飯盒,飯菜灑了一地。見此情景,張明英對老人拳打腳踢,將老人推出家門,隨即“啪”的一聲將房門關上。倒在地上的譚德芳沒有力氣爬起來,眼淚和著鼻血一起往下流。
對此,鄰居左大姐證實了當天發(fā)生的事情。當時,她聽到譚德芳喊“救命!”,跑去一看,只見老人躺在大兒子家門口,嘴里有血,慘不忍睹,就趕緊撥打了“110”。民警來后進行了調解,并將譚德芳老人扶下三樓,送到小區(qū)門口。老人孤伶伶地坐在門口,老淚縱橫。見老爺爺十分可憐,小區(qū)內的幾名小學生湊了5元錢交給譚德芳,有的孩子還把家里的蘋果拿來送給老人,還有兩名高三學生送來了餅干和蛋糕!爸x謝!謝謝!”望著孩子們天真無邪的臉龐,老人說,他想起了兩個兒子小時候的情形,馬上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老父借米 大兒說丟了自己面子
據了解,譚德芳是中江萬福鎮(zhèn)人,共有兩兒三女。他當過小學教師、鐵路工人,干過個體,累死累活地將5個子女拉扯成人。老伴去世后,他還一個人挑豆腐去賣,很多年都沒向兒女要過生活費。后來,兩個兒子在德陽發(fā)展,經過幾年打拼,都在玉泉小區(qū)買了房子,房子都很寬敞,有100多平方米。去年11月,兩個兒子把譚德芳接到了德陽,兒子嫌他臟,不讓他住到家里,便在東橋居民區(qū)給他租了一間小屋子。此后,老人到兩個兒子家吃“轉轉飯”,每10天輪流一次。
譚德芳說他身體不好,一天來回趕三頓飯確實是個大問題。實在餓慌了,有時就在房東那里借點米,但這也要挨打。去年12月25日早上,他因為頭天晚上餓得受不了,就向房東借了一碗米,自己用電飯煲煮稀飯吃。當天吃早飯時,他告訴大兒子要還別人的米。一聽這話,譚斯章一耳光扇了過去:“你咋個去借去要嘛!丟我的臉!倍鴱埫饔⒁步o了譚德芳一耳光:“好吃懶做,光吃不做活路!
此后,譚德芳吃飯時總是沉默不語,生怕自己說錯了挨打。老人說,他在德陽這5個多月時間里,大兒媳已經打過他十多次。譚斯章對門的鄰居陳大姐說,譚德芳來后,她家都不得安寧,老人三天兩頭敲她家的門,一進屋就哭,說兒子兒媳打他。
老父咋辦 兄妹5人共同磋商
據了解,老人的兩個兒子同住一個小區(qū),都在東橋市場賣豬肉,兩家人的攤位離得很近。昨日上午,記者來到東橋市場采訪。對于大哥大嫂是否毆打過老人,小兒子夫婦未置可否。小兒媳只是說老人很怪,在外面對他們說三道四,而他們都盡到了責任。55歲的譚斯章說,三個妹妹也沒管過父親,全是他們兄弟二人在盡責任,現在還背個罵名。譚斯章還稱,自己不清楚老婆是否打過父親,而張明英則奚落公公:“他有意裝怪,才發(fā)生了4月1日那天的事情。我們已經盡心盡責,每月還出70元錢為他租房子,要是不管他,他能活到80多歲嗎?”在他們心中,譚德芳是個地地道道的怪人:不愛干凈,又懶,80多歲的人了還想討老婆。
對此,老人認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就該兒子們養(yǎng)他。老人告訴記者,他在小兒子家的情況要好一些,至少沒挨過打,但心里也很壓抑,都是看兒子兒媳的臉色吃飯。老人還說,再婚的事給兒子們說過,由于兒子強烈反對,他也就沒再提過。昨日上午11時許,本來是老人出門“趕”飯的時間,但老人說他不敢去了,小區(qū)里的好心人給他買了一些水果和蛋糕,他還可以靠這些堅持幾天。老人說,他還是不想和兒子把關系鬧僵,要是兒子給他飯吃,他就能多活幾天。老父親以后到底該怎么辦呢?譚斯章說,他們兄妹5人將共同磋商這個問題,不排除把父親送到敬老院的可能。
記者手記
清代一個受虐老人看見兒子正給孫子喂飯,感慨萬千地寫下了一首打油詩:隔窗望見兒喂兒,想起當年我喂兒。如今我兒把我餓,就怕他兒餓我兒。今天,在我們的城市里還生活著一些孤苦無助的老人,盡管他們兒孫滿堂,還是食不果腹。他們挨餓的原因不是沒有糧食,而是有些人沒有起碼的孝心。
不管老父是否還想娶妻,不管老父是否偷懶不愛干凈———這些都不是兒女用來虐待老父的理由。人人都會變老,等我們年邁體弱的時候,誰希望兒女們這樣來對待我們!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