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什克 的華人部隊 |
   畫面中的人群是一支德國在膠澳租借地建立的華人部隊,它記錄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這張照片(
如圖)大約拍攝于1900年,題名為《華人連·李村》。在攝影師呈現(xiàn)出的這個不大的空間里,真實地記錄了德國在膠澳租借地建立的一支華人部隊的情形。    早在德國將“膠澳海面潮平周遍一百里”劃作租借地初期,就計劃仿效其非洲殖民地的做法,建立一支由當?shù)厝私M成的衛(wèi)戍部隊。1899年2月,葉什克接任德國膠澳總督后,即著手具體落實這個計劃。葉什克認為,這支為殖民當局服務的華人部隊組建后,首先是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軍費,比如,用120名中國士兵替代同等數(shù)量的德國士兵,每年可以節(jié)省開支36000馬克;其次,這些華人士兵適應本地的氣候和環(huán)境,可以更好地維護沒有德國衛(wèi)戍部隊駐扎的租借地邊沿地區(qū)的安全;其三,不妨直接引用葉什克自己的話:“一個中國部隊的人命不那么寶貴,這便于在任何時間均可以沒有顧忌地投入使用”。葉什克的話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這應該是組建華人部隊最重要的一條原因。
   德國海軍部采納了膠澳總督葉什克組建華人部隊的建議和實施方案,批準在膠澳租借地建立一支由120名年輕的中國人組成的華人實驗連,實驗期為三年。
   1899年9月,通過中國代理人,在幾天的時間里,華人士兵悉數(shù)招募完畢。這120名華人士兵,年齡大致在21-27歲,身高為166-174厘米;他們當中,大多為農(nóng)民,其次是小商販和泥瓦匠,再還有織工、木匠、廚師、鐵匠、水手、理發(fā)師等等,甚至還有一名大學生。華人新兵每月的兵餉為8元,隨著服役年限的增加,兵餉也會不斷地增長。應該說,相對高額的軍餉,是吸引大量華人參加這支部隊的主要因素。同時期在山東,一個好鐵匠扣除飯錢每天只能掙7分,德國工廠的雜役每天只掙1/4元。
   這支德國膠澳殖民地的華人部隊分為步兵和騎兵,步兵駐扎在李村,騎兵布防在膠州,均由現(xiàn)役德軍擔任各級指揮,不直接列入德軍編制中。德國人對華人部隊的管理和訓練非常嚴格,而華人部隊的生活待遇和營房條件,與德國駐軍相比,有懸殊的差別。
   或許很多人都對中國人參加這樣一支為殖民者效力的部隊感到困惑,一般的人都會以為這個華人部隊,應該是傳統(tǒng)印象中的偽軍,而這樣的角色,國人顯然不應該去充當。但1900年7月至8月間在膠州發(fā)生的一件事情,打破了人們的教條式的慣性思維模式,從而對這支德國租借地上的華人部隊,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
   那年6月25日,駐扎在李村的華人步兵連被命令調(diào)往膠州,準備協(xié)同德軍出征高密平息那里的反筑路抗爭。在膠州駐扎期間,這支部隊先后有26人開小差,這個事件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這支華人部隊的瓦解。
   
吳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