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南汽參加MG名爵的下線儀式,最大的感觸是這家60年前生產"躍進"輕型卡車起家的老國企,終于擁有了中國汽車第一個國際品牌的那種興奮和欣喜。當搭載2.5V6、1.8T發(fā)動機的
兩款MG7系轎車和一款MG-TF軟頂跑車同時露面,連一些嘉賓也在詢問,這是在南汽生產的嗎?
甚至在場的英國人也很興奮,羅孚――作為英國汽車的一個充滿歷史積淀的品牌,如今被福特使用優(yōu)先購買權,買回去雪藏起來,心中的酸澀可想而知;是南汽把羅孚公司的雙品牌運作的重要棋子MG買到手,又把當年生產羅孚的設備搬回來,把掛著MG車標的英倫轎車原汁原味地的在中國復制出來,在英國人眼里,這是英倫的汽車血統(tǒng)在東方的涅槃,他們笑得很燦爛。
在中國,汽車業(yè)一向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當年紅旗、上海的自力更生;80年代桑塔納、切諾基的改革開放;近兩年奇瑞、吉利的自主品牌;都是一個時期的標志性熱點。南汽收購并擁有了一個英國品牌、一條發(fā)動機和整車的生產線、還有相應的知識產權,被歸類為自主品牌的一個子項目,上合中央精神,下順市場口味。
但是我更愿意從一次單純的商業(yè)運作來評價南汽收購MG的得失。南汽董事長王浩良感慨說,MG名爵走的路充滿艱辛和挑戰(zhàn)。然而,南汽從資產收購、生產設備拆遷、國內工廠基建、技術消化吸收、人員培訓、到成功下線,居然沒有大的閃失。30億元投資,18個月建設,一個從1.1升到2.5升,年產25萬臺全系列的發(fā)動機廠,一個年產20萬輛的整車廠,一個國際著名品牌就在南京崛起,這筆買賣從前期投入說,花錢少,見效快,起點高,非常劃算。智慧一半,運氣一半。MG名爵項目有望成為國企南汽老樹上抽出的新枝條。
在全球化、市場化的今天,技術是可以買到的,品牌也是可以買到的,只要買賣公平劃算,就是高手。泛政治化、民族主義的批判或者爭辯都是多余而陳腐的,福特買下英國的捷豹、路虎、瑞典的沃爾沃,沒有人討論這些品牌是不是美國的自主品牌;瑞典人依然為沃爾沃感到自豪。
關注這個項目,我是從欽佩南汽員工在英國搬遷設備時那種低調而刻苦的作風;贊賞南汽竟然用當代的公關手段和當地英國居民友善溝通開始的。老實說,當初我還為南汽捏一把汗。一次跨國收購,對于一個中國廠家來說,有那么多未知因素,有那么多未知的風險,商業(yè)的、技術的、流程的、法律的、文化的……不一而足。舉個汽車業(yè)以外的例子,中國的一家鋼鐵企業(yè),在南美收購了一個鐵礦,怎么看都很劃算,但是對當地工人的胃口估計不足,說是全世界無產階級是一家,當地的工會就是把你當資本家斗,國企哪有這方面的經驗,七斗八斗,礦石產量大跌,鋼廠成了無米之炊。最后,好不容易從泥潭里拔出腳來,錢扔了無數,在當地還留下個壞名聲。
我們剛剛看到了南汽今年的三個車型,盡管南汽合資生產著依維科、菲亞特等著名品牌的汽車,我依然對完全靠南汽人作主的MG名爵的產品水平感到意外,尤其那款中置發(fā)動機的FT,大概是國產唯一真正意義上的跑車。沒有改革開放20年的積淀,中國汽車沒可能成功地站到這樣的高度。
但是,當我還沒有開過MG名爵的量產車;當南汽生產的MG名爵還沒有數以十萬計地飛馳在中國,在全世界;那么就還沒有到唱贊歌的時候。當年吉利千辛萬苦拿到準生證,我曾對李書福說,孩子生下來不容易,生長、成人更難。今天是不是應該對南汽人說,拿下一個國際品牌不容易,把這個品牌在中國、在全球作大作強,難上加難。且不說,寶馬這樣精明的企業(yè),曾經在羅孚收購中走了麥城。
國際品牌要靠大智慧、大心胸。中國汽車業(yè)不過剛剛來到起跑線上。
做好MG名爵,首先要產品質量過硬,中國消費者今天對轎車產品的質量要求甚至高過美國。內飾的作工、外形覆蓋件的縫隙、懸掛的舒適、發(fā)動機的功率和噪音,別看中國百姓觸摸私家車不過十年八年,這些方面比有百年汽車文明的美國人還挑剔。南汽對此似乎已經有清醒認識,名爵項目總指揮張欣表示,當今最大挑戰(zhàn)是質量,產品的質量和零部件質量控制是項目成敗的關鍵。
更深層的突破點在自主開發(fā)核心能力的迅速形成,南汽不能滿足把羅孚的產品做得原汁原味,盡管寶馬曾對羅孚的技術作過很大的投入和升級,但是南汽作了MG的新主人,能否繼續(xù)提升MG的技術水平,以南汽原有的底蘊看,我多少還有些擔心。技術、資金、人才的聚集要走出南京江蘇,放眼中國,放眼全球才好。南汽總經理俞建偉說得好,我們的目標,是實施國際化戰(zhàn)略,不斷豐富品牌內涵,讓MG在我們的手上獲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