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09 喜看新成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加快文化產業(yè)發(fā)展 ????改到位,不變通 ????綜合推進,攻堅克難,深層次的改革“路線圖”一一化為現(xiàn)實 ????風雪襲營口,眼前的遼河載著浮冰,緩緩涌動。冰層下,這條江河并未失去以往的偉力,默默地凝聚能量,不論遇到怎樣的險阻,終將投向渤海的懷抱。 ????遼沈大地正轟轟烈烈推進的一場文化變革,與此相似。 ????遼寧方面安排的采訪中, ????全省110多家經營性文化事業(yè)單位轉企改制,“事業(yè)人”一步到位變?yōu)椤捌髽I(yè)人”,因不留殼、不借殼、不建殼而“不可逆,可核查”。 ????報刊退出機制不再是紙上寫寫、會上說說,全省第一批注銷市場生存能力弱化、不符合報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的報刊達12家,安置242人,解決債務5000余萬元。 ????廣電系統(tǒng)有合有分,原遼寧人民廣播電臺、遼寧電視臺、遼寧教育電視臺“三臺”重組為遼寧廣播電視臺,用“化學變化”規(guī)避“物理拼接”;影視劇、綜藝、體育等節(jié)目的制作業(yè)務正分離出來,部門、人員啟動制播分離。 ????遼寧中部城市群報業(yè)資源整合全面啟動,一批晚報、都市報改換的,不僅是報名。 ????全省近8000家網吧在全國率先連鎖經營,無數(shù)孩子家長恨之、斥之的“管理真空”不復存在。 ????利用廣電網絡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提前3年、節(jié)省近90%資金,實現(xiàn)對1.1萬個行政村、6萬個自然村(屯)、100萬戶農村家庭的覆蓋…… ????當前遼寧文化體制改革的主題詞,就是四個字:攻堅克難。 ????壓力來自哪里? ????群眾對文化消費的需求近乎饑渴,可大量文化創(chuàng)造力仍被束縛在缺乏活力的體制機制中 ????在外人眼里,遼寧文化體制改革的步子歷來不慢,如今為什么依然如此緊迫? ????最大的壓力來自哪里?來自城市露天廣場風雨無阻,扭著大秧歌、唱著大合唱的市民,來自鄉(xiāng)間對二人轉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樂此不疲的農民。 ????2008年,遼寧地區(qū)生產總值達到1.35萬億元,文化產業(yè)增加值只有71.34億元,僅占0.5%。文化生產力的發(fā)展,遠遠跟不上物質生產力的增速。 ????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剛到農村調研文化發(fā)展,問一位老農最關心什么,“掙錢唄!”“然后呢?”“看病唄!”“然后呢?”“治安唄!”“然后呢?”“上學唄!”……隨行的干部猛使眼色,怎么不說說省上干部想問的文化?老農憋到最后,才來了一句:“有錢了,樂呵樂呵唄!” ????李剛后來在省委常委會上講了這個故事,領導同志全都會心地笑了。他進而引申:“富裕了追求文化消費,是一方面;反過來看,對千千萬萬還在追求富裕的群眾來說,信息的交流、知識的更新、文化的進步,可以大大加速他們致富的進程。對這一點,他們自己也許還意識不到,但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人民政府,沒理由無所作為?!?/p> ????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成為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中國更上層樓的艱巨任務。可是,眾多文化部門,眼下還不足以當此大任。 ????營口市評劇團、青年京劇團和歌舞團有在編演職人員179名,這些年的演出收入以每年20%的幅度遞減,2008年“三團”收入總和僅為34.4萬元。演一場大戲,主要演員有時光化妝卸妝就耗時4個小時,但“只能得到10塊錢的演出補貼,每個月只能拿到1300多塊工資”。 ????有些文化產品花了巨資,卻遠離人民群眾,在演出市場壓根兒看不著。有人稱之:“政府是投資主體,領導是基本觀眾,得獎是根本目的,倉庫是最終歸宿?!?/p> ????還有各種報刊,大都靠單位訂閱和郵局發(fā)行;大部分省市級黨報要靠自辦晚報、生活類、都市類報來改善經營狀況…… ????身處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環(huán)境,而許多文化創(chuàng)造力仍被緊緊束縛在缺乏活力的體制機制中。面對此情此景,“你睡得著覺嗎?”遼寧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江自問自答:“反正我睡不著?!?/p> ????“三關”當?shù)?/strong> ????面對觀念關、利益關、政績關,遼寧首先原原本本地講清:文化體制改革為何物 ????要說人人都睡不著覺,那是假話。 ????客觀現(xiàn)實是,文化體制改革這一任務提出近10年,遼寧各地、各部門在“點”上取得不少經驗,但要在面上推開,阻力仍然不小。落后的體制機制對文化生產力的束縛,人人都有感覺,可一旦涉及切身利益,“不理解、不情愿、不積極”的情緒就冒了出來。 ????從遼寧看,“三不”情緒,源自過不了的三道關。 ????一是“觀念關”。闖市場的趙本山、范偉、潘長江們個個活得滋潤自在,可他們的“搖籃”——遼寧鐵嶺民間藝術團依然舉步維艱。誰都知道,轉企改制必須核銷事業(yè)編制,注銷事業(yè)單位法人,進行企業(yè)工商注冊登記,同在職職工簽訂勞動合同,“事業(yè)人”變成“企業(yè)人”。這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文化事業(yè)單位的出路所在??蓪κ聵I(yè)編制,大多數(shù)人不想丟。沒了這個身份,跌份兒。 ????二是“利益關”。遼寧省委、省政府領導分析:有人不愿整合,或許是怕失去對人財物的支配權;有人不愿改制,或許是怕失去干好干壞一個樣的“鐵飯碗”;辦網吧的不愿連鎖經營,或許是怕失去“昧良心”的高額利潤;不愿放棄事業(yè)身份的人,除了觀念的因素,也有“兩頭吃、兩頭都要占”的考量。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只是普通群眾的想法,相當一級的領導干部打著相同的算盤。 ????三是“政績關”。按說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但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領導心目中,經濟發(fā)展最能體現(xiàn)政績,文化是“彩頭”,抓得緊一點、松一點,發(fā)展快一點、慢一點,無傷大雅。有的領導干部談及文化體制改革時,明著說:“我這里經濟形勢這么好,文化單位那幾個人又不是養(yǎng)不起,干嗎去費那個勁?” ????“三關”當?shù)?,并沒有阻擋遼寧文化體制改革的步伐。除了反復宣講改革始終是當代中國的主旋律,“早改革,早受益”外,遼寧堅持做到“三個原原本本說清”:說清文化體制改革為何物,說清文化體制改革怎么搞,說清文化體制改革與參與改革的人是什么樣的關系。這樣,大道理立住了,誤解消除了,怨氣化解了,大多數(shù)人由改革的持疑者、觀望者、促退者變成熱心者、參與者。營口市委書記趙化明的話一針見血:“改革文化體制的根本目的是振興文化產業(yè)。如果我們真是看到了這一點,就不應以文化安全、社會穩(wěn)定、公益與產業(yè)、經濟屬性與文化屬性的差異為借口,無視時代的要求,阻擋市場的潮流,在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中有任何消極做法。” ????尋找改革動力 ????“不到群眾中去,不經受市場的檢驗,你還如何體現(xiàn)主流意識形態(tài)?” ????“沒有最廣泛讀者的黨報,如何能傳達黨的聲音,談什么影響力?黨報是報刊市場理所當然的主角!”從2009年4月1日起,《遼寧日報》55年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改版開始,目標只有一個:讓訂遼報的人愛看遼報,讓不訂遼報的人買遼報、看遼報。 ????“有的同志總感到黨報貼近讀者、走向市場會弱化黨的領導,會影響輿論導向。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你不到群眾中去,不經受市場的檢驗,你還如何體現(xiàn)主流意識形態(tài)?”分管新聞工作的遼寧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孟繁華這樣說。他們還愛作一個形象比喻:作為國有企業(yè)的大連造船廠改制、面向市場后,難道會去造原子彈? ????于是,改版后的遼報在嚴肅性、權威性和可讀性、服務性之間尋找結合點,調整版式、擴版增容、全彩印刷、大膽使用圖片,增強了視覺沖擊力和藝術美感。新辟特稿、人物、軍事、健康、博覽、傳奇、閱讀時間、歷史發(fā)現(xiàn)等一系列普通讀者喜愛的版面。難以想象的是,他們會把賣報的“報嫂”請進編輯部講標題制作,一起商量如何叫賣遼報;他們每天都將遼報的精彩標題和提要印成一張彩色海報,掛在報攤最醒目處,讓購買者“在30米外就能看見”;他們會在報攤一蹲就是一兩個小時,當面聽取讀者“帶有火藥味”的批評意見…… ????到去年12月底,《遼寧日報》日均零售量已穩(wěn)定在15000份左右。 ????在沈陽市三經街經營報刊亭的王致信說:“過去老百姓很少有買黨報的習慣?,F(xiàn)在好些人成了固定讀者,天天來買。” ????“黨報進報亭,改變了小報小刊獨統(tǒng)報刊零售市場的局面?!边|寧日報社社長姜鳳羽說。到群眾中尋找改革的動力,黨報完全可以進報亭、進家庭,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提升傳播力和影響力。 ????179∶0 ????關鍵在于改革時到底是以“資”為本,還是以“人”為本 ????遼寧操作文化體制改革,跟其他領域的改革有所不同。 ????“最主要的區(qū)別在操作方式,到底是以‘資’為本,還是以‘人’為本?!睜I口市委、市政府早年在國企改革、轉崗、分流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可對于營口市評劇團、青年京劇團和歌舞團的轉企改制,仍如履薄冰。 ????“文藝院團的演員,好多都是打小從童子功練起來的,一輩子就指著端這碗飯,對自己的職業(yè)感情深、期望高。我們在改革中稍有不慎,容易造成很深的傷害?!痹跔I口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輝看來,改革開放30多年后的今天,人的權利日益受到尊重。 ????營口“三團”的改革,自始至終把握兩條原則:一是執(zhí)行中央政策不走樣,決不留殼、借殼、建殼,決不搞“半吊子”改革,留后遺癥“再來翻燒餅”;二是充分考慮當事人的接受程度,不僅不能把演職人員推給社會不管,還要人盡其才,人盡其意,都得到比較妥善、滿意的安置。 ????轉企改制動員大會于2009年12月10日正式舉行。市委、市政府主管文化體制改革的幾位領導與160多名職工再次面對面,解讀政策,請大家作最后的選擇。 ????會場很大。一位坐在最后一排的演員站起來,向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立光提問:“你說我是退好還是留在企業(yè)好?”王立光回答:“我看不清楚你多大年齡,不太了解你。如果你是我的親弟弟,我就問你,你是不是熱愛這項事業(yè)?如果熱愛,有發(fā)展,又年輕,你一定要留下。如果你覺得你‘跑龍?zhí)住瑳]有什么大的發(fā)展,并且年齡比較大,再過個三五年可能就要退休了,我說趁早借這班車就按照事業(yè)崗位標準退下來,保險各方面都很優(yōu)厚?!薄懊靼琢?,我退。”全場鼓掌。 ????動員大會結束,“三團”有54人當場辦理了提前退休的手續(xù),48人選擇留在轉制后的公司繼續(xù)發(fā)展。 ????出場的人流中,還有一位演員拉著王立光問:“我再差20天就到30年工齡了,能不能按30年計算?”“算。你還有什么要求?”“再有啥要求,咱就過分了?!?這句話,讓王立光心里暖暖的。 ????涉及179人的營口“三團”轉企改制順利完成,無一人因不滿而上訪。 ????走老路,沒出路 ????“不管是經營性的文化產業(yè),還是公益性的文化事業(yè),要發(fā)展,就要創(chuàng)新。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必然碰壁” ????很多時候,能不能做到,關鍵在能不能想到。而更關鍵的,是想到之后,有沒有決心義無反顧地推進。 ????2009年12月24日,滴水成冰。鐵嶺市凡河鎮(zhèn)農民新村小區(qū)里,劉貴坐在床上愜意地看著電視?!霸圻@個遙控器和別人不一樣,這兒多出個按鈕”。正說著,他按了一下,屏幕上立刻出現(xiàn)一個類似電腦菜單的畫面:“金農熱線”、 “供求信息”……“這里邊啥都有,老方便了!” ????給劉貴帶來方便的,是“遼寧模式”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但是,他不知道,這樣的方便本來至少還要等上兩三年才能享受。 ????“如果按照傳統(tǒng)模式在遼寧推廣文化共享工程,至少需要3年時間,投入4.5億元,還只能覆蓋1萬個左右行政村,更不可能進入農戶家里。”省廣播電影電視局副局長李鐵錚說。所謂“傳統(tǒng)模式”,就是在各行政村的文化活動室安裝電腦,通過互聯(lián)網訪問文化部建立的信息資源庫。 ????“我們當時考慮,能不能利用現(xiàn)有的廣播電視村村通網絡推進共享工程,而不必另外鋪設互聯(lián)網,不必在村里建放設備的房子,能省一大筆錢不說,見效還快。你知道,遼寧這地兒一到冬天非常冷,如果屋里沒有取暖設備,誰會專門到村活動室里看什么共享工程?只有放到老百姓家里,人家才會去看。” ????這個思路,將共享工程在遼寧的普及整整提前了3年。遼寧廣播電視村村通的覆蓋率超過98%,借助這張龐大網絡,文化共享工程進展神速,僅用一年時間,全省已推廣使用到1.1萬個行政村、6萬個自然村(屯)、100萬戶農村家庭,而投入僅5000萬元。 ????“省委宣傳部花了300萬元,請遼寧省教育廳把義務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的課程全做成錄像,叫‘名校名師名課程’,都放在文化共享工程里。在遼寧冬天大雪紛飛的時候,在岫巖那么偏遠的地方,一個山溝里的孩子在家里拿個遙控器就能看到北京四中最好的老師講課的錄像,你說這好不好?我們喊了那么多年‘教育公平’,現(xiàn)在公平不就體現(xiàn)出來了嗎?”李鐵錚說。 ????然而,對于那些家里沒裝機頂盒的農民來說,到哪里去收看?一調研,辦法有了:村里的計劃生育工作中心戶最穩(wěn)定,最負責任,最靠得住。于是,各村共享工程的“點”,都設在了“管生孩兒的人”那里。 ????“走老路,沒出路。不管是經營性的文化產業(yè),還是公益性的文化事業(yè),要發(fā)展,就要創(chuàng)新?!睆埥f,“但是,新思路不是憑空想出來的。坐在辦公室里拍腦袋制定政策,沒有不碰壁的。要取得實效,你得從實際出發(fā),真正坐到群眾的位置上看問題”。 ????“鐵嶺爭奪戰(zhàn)” ????許多“習以為?!钡囊?guī)矩經不起推敲,許多“理所當然”的傳統(tǒng)就得改變 ????從實際出發(fā),許多“習以為?!钡囊?guī)矩就經不起推敲,許多“理所當然”的傳統(tǒng)就得改變。 ????為了爭奪市場,在鐵嶺,遼寧日報社屬下的《遼沈晚報》和鐵嶺日報社的子報《鐵嶺晚報》兩年前曾殺得難解難分,你送讀者一箱牛奶,我就送個電炒鍋。最終結果,《鐵嶺晚報》的發(fā)行量從未超過兩萬份,《遼沈晚報》在鐵嶺則拉不到一分錢廣告。 ????《遼沈晚報》總編輯徐少達感慨:“‘鐵嶺爭奪戰(zhàn)’打得兩敗俱傷?!?/p> ????就此,雙方開始坐下來,看能不能改改“省報惡斗地市級報紙”的傳統(tǒng),商量合作出版《遼沈晚報·鐵嶺版》。 ????“誰把晚報的名字給改了,誰就是出賣鐵嶺的主權,誰就是鐵嶺日報社的千古罪人!”鐵嶺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宋彥麟收到數(shù)封火氣十足的抗議信。 ????鐵嶺市委、市政府領導得悉,以開放的姿態(tài)開導:“我們可以在經濟領域里大規(guī)模招商引資,為什么不能在報業(yè)中引進戰(zhàn)略合作者呢?” ????2008年3月1日,遼報集團與鐵嶺日報社簽署合作協(xié)議?!哆|沈晚報》隨即派出采編骨干,幫助提升辦報質量,采編資源也定向開放,之后又承諾:在合作期內,每年將10.5%的廣告遞增收入給鐵嶺日報社。 ????全新版的《遼沈晚報·鐵嶺版》于當年5月5日問世。新報紙由原《鐵嶺晚報》的16塊版增加到24塊版,其中12版本地新聞在鐵嶺編輯,另12塊版內容由《遼沈晚報》統(tǒng)一供給。讀者說,鐵嶺晚報的名字改了,但內容更豐富了。去年1月1日,《鐵嶺日報》也改由遼報集團主辦,同時改版創(chuàng)新。 ????隨之,遼寧中部城市群報業(yè)資源整合的大幕開啟:短短一年,遼報集團先后與《營口日報》、《遼陽日報》、《本溪日報》、《阜新日報》、《撫順日報》、《鞍山日報》合作,成為其主辦單位,地市黨報全新改版;各報社所屬的晚報、都市報,統(tǒng)一更名為《遼沈晚報·地方版》。 ????長期以來,我國文化資源按行政區(qū)域和級別進行配置,條塊分割,重復建設,浪費資源,缺乏活力,文化單位普遍弱、小、散,相當一部分成為各級財政的沉重負擔。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評價:“遼寧日報傳媒集團整合遼寧中部城市群報業(yè)資源,闖出了一條很好的發(fā)展道路?!?/p> ????整合的思路,在省內不斷推開。2009年1月1日,遼寧電臺與鐵嶺電臺實現(xiàn)全面戰(zhàn)略合作,鐵嶺電臺的呼號更為“遼寧人民廣播電臺鐵嶺之聲”;12月18日,遼寧人民廣播電臺、遼寧電視臺、遼寧教育電視臺3家媒體整合、打通,成為全國首家吸納系統(tǒng)外廣電資源的綜合性廣播電視媒體;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營口、葫蘆島等地市完成文化、廣電、新聞出版“三局合一”,實行文化市場監(jiān)管的“統(tǒng)一領導、統(tǒng)一協(xié)調、統(tǒng)一執(zhí)法”,等等。 ????破冰而行,前面是海 ????進一步喚起改革意識,全新的文化生態(tài)初現(xiàn)雛形 ????著眼更遠的未來,遼寧提出了推進中部城市群文化體制綜合改革的整體思路,跨地區(qū)跨領域整合文化資源,以形成各地各項改革相互補充、相互支撐、互利共贏、一體化發(fā)展的新局面。 ????為此,他們準備繼續(xù)攻堅克難。因為,困難不會由于改革的成功而在一夜間消失,甚至會隨改革的推進不斷以新的方式凸顯。 ????但是,令人充滿期待的是,遼寧文化系統(tǒng)一次次的“分分合合,進進出出,生生死死”,進一步喚起人們的改革意識,一個全新的文化生態(tài)正在生成。 ????同樣信心滿滿的,還有一位名叫周海萍的普通演員。在營口評劇團演了21年的她因收入微薄、前景黯然,已下決心要么轉行、要么去外地發(fā)展。2009年12月25日,當正式成為營口藝術劇院有限公司一名職工時,她表示不轉也不走了,要留下再續(xù)“梨園情結”。 ????這一天,營口漫天大雪。在周海萍身旁,流淌的遼河穿冰而過,不遠處,便是?!?曹煥榮 張賀 楊健 鄭少忠) |
上一篇:天津推出40個文化重點項目 提升軟實力
下一篇:木偶劇院改革走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