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步者說 回溯“青島往事”的時空隧道 青島民俗館打造城市記憶坐標 撰文/崔燕??? 今年將迎來建制120年的青島,是一座善于保留記憶的城市。如今,隨著青島民俗館開門納客,常年展出跨越百余年的“青島故事”,與四方區(qū)和青島市有關的青島記憶愈發(fā)鮮活與真切。 青島民俗館位于四方區(qū)海云街1號,毗鄰有500多年歷史積淀的海云庵。在這座“口”字形的仿古院落,一件件有故事、有味道、有底蘊的老物件,生動地 一座城市的文化歸屬感 “四方是青島這座城市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祥地,比如電廠、機車廠、紡織印染廠、化工廠、汽輪機廠等著名的青島老企業(yè),四方就占了一半;上世紀80年代末前,青島僅有的幾所高校,除了海大,其他的都在四方區(qū);青島的老水源地,就是四方海泊河公園里德國人建的井群;建于1903年的青島第一條汽車公路,在四方區(qū)域內的臺柳路;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便坐落在四方區(qū)海岸路……”四方區(qū)委副書記、區(qū)長李奉利介紹,由四方區(qū)政府投資的青島市民俗館,是在一個大文化背景下,以四方為發(fā)源地衍生出的城市民俗文化項目,旨在著力彰顯老城區(qū)豐富的文化資源。 “如同家里的客廳,代表著主人的文化和品位。一個城市的老城區(qū),也總需要有一個表現(xiàn)自己個性的客廳,展示它的傳統(tǒng)與品格。而民俗館在大家的眼里,就成了青島的‘中式客廳’。這個開放的公共空間展現(xiàn)著城市文化精髓的縮影,還構成了現(xiàn)代商業(yè)的特殊形態(tài)與休閑生活的新產業(yè)。”李奉利認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把歷史符號做成物化的博物館,使四方區(qū)的文化有了更多的歸屬感與厚重感,同時也賦予了四方區(qū)更多傳承城市文脈、保留城市記憶的價值感。青島民俗館將在不斷完善中豐滿起來,成為青島人的集體記憶,成為中老年人懷舊、青少年了解歷史的公共載體。 ?“青島民俗館自開建之日起,就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熱情關注與參與。博物館內很多物件都是市民自發(fā)捐贈的,比如一套清朝末年的精美百年嫁衣,是由74歲的孫樹蘭捐贈的家傳之寶。她母親是膠州人,當年出家前親手縫制了這套衣服,能完好地保留至今很不容易。再比如,現(xiàn)在已經絕跡的老郵筒是從淄博的一個村莊‘淘來的’,在省內只此一件;老古力蓋是從青島市政‘磨’來的歷史實物;還原制作的1897年德占時期青島前海棧橋一帶的微縮景觀沙盤,是以德國檔案館的老照片為依據(jù)的……?!?李奉利對館內每處細節(jié)如數(shù)家珍?!懊袼尊^承載著市民的懷舊情結和對歷史的尊重,每個陳列物都有其背后的故事,每個細節(jié)都是我們請教民俗專家,力求原汁原味地復原老青島那種濃郁的草根氣息?!?/p> “那個征集來的老郵筒現(xiàn)在還能用,郵局會定期來收集信件。郵局內的寫信臺,是那種有坡度的老式墨綠臺面,于細微處泛出滄桑。甚至蘸膠水的物件,也是原先的冰糕棍。雜貨鋪里復原的也是多年前的民生圖景,我們還原了以前的老茶爐,墻上的小黑板寫的是幾十年前大家耳熟能詳?shù)馁d賬之類的話,旁邊的封閉柜臺內陳列著讓‘老青島’百感交集的江米條、橘子瓣糖。還有老式的理發(fā)店,我們真的請到了一位熟稔老手藝的剃頭師傅,市民可以坐在有百年歷史的老理發(fā)椅上,體味久違的‘享受’?!? 李奉利說,在民俗館內,讓參觀者感受到的不僅有來自視覺的沖擊,更有來自心靈的溫暖。市民可以清晰地觸摸到青島從一個鮮為人知的村落變?yōu)閲H大都會的歷史脈絡,這也是四方區(qū)奉獻給青島建制120年的一份厚禮。民俗館才剛剛揭開面紗,今后還將日臻完善,隨著城市的日新月異,亦步亦趨。 市民的集體文化尋根 從車水馬龍的現(xiàn)代市景,一步走進古香古色的民俗館,一步之遙,恍若隔世。似曾相識的圖景,讓每一個人有一種闖入夢境般的不知所措。曾經以為已經漸行漸遠的城事夾雜著早年的記憶紛至沓來,被瞬間激活。漫步在民俗館的奇妙的體驗,仿佛進入時空隧道,青島的歷史和現(xiàn)實在這里交織和延續(xù)—— 民俗館內,隨處可見古典別致的青磚步行道和清水磚墻復原的老房子,華裳服裝店、德華特別高等專門學堂、瑞蚨祥、高級職員宿舍、義德貨棧、鴻新照相館、青島大戲院……這些具有濃郁老青島氣質的懷舊符號在民俗館各處輾轉、游離、變幻,步換景移,復原了青島建制120年以來不同歷史節(jié)點的時代特征,透徹著厚重深湛的青島民風民情。 在民俗館的建設過程中,民俗力量重若泰山。民俗館被這種力量助推為一處交織著現(xiàn)代與歷史的時間景致。民俗館嚴格把握了不同年代民俗風情的斷代要求,共分“序廳”、“民俗風情”、“港口風情”和“城市風情”四大展區(qū),在向世人展示濃郁地方民俗文化的同時,演繹著地方民俗特色并勾勒凸顯青島歷史文化中的城市特色。 這些原汁原味的老青島市井風情,讓參觀者體味到一種影視劇中常見的中式“熱鬧”。這“熱鬧”絕不是單純的展覽,它集中代表了老青島的碼頭文化、建筑文化、市井文化、商業(yè)文化、傳統(tǒng)文化、餐飲文化、戲曲文化、西洋文化等多種文化,這些老舊的印記承載著青島草根文化的集成。 再仔細觀賞,民俗館外表懷舊古樸,實則內有乾坤。用兩個極端意義的概念來訴說它的新意境,讓時代要素與經典文脈交相呼應,掩映生輝。比如,民俗館外表看去極盡傳統(tǒng)特質,實際內里則是現(xiàn)代化的材質與LED光影來巧妙地烘托著館內行云流水般的老式風情。 320多個上世紀初趕廟會的彩陶人物各具神采,展現(xiàn)的是老市井風景的“清明上河圖”。觀眾可以通過互動電子感應系統(tǒng),近距離瀏覽人物形態(tài),聆聽“老青島”具有濃郁方言情趣人物對白。有人紅外線對準賣蘿卜的攤販,那聽到的一定是“濰縣腔兒”。身處其中,猶如一堂活靈活現(xiàn)的青島歷史教育課; 電子感應拉風箱是利用淘購的老式風箱,配以現(xiàn)代科技手段組合而成的觀眾互動體驗項目,參觀者在推拉風箱的過程中,可以直觀地看到鍋臺里面隨風而動的炭火,回味過去燒火做飯的樂趣; 我國第一臺蒸汽機模型不但仿真還原了老火車的原始風貌,而且將火車的汽笛聲、飛速轉動的車輪聲,形象逼真地呈獻給觀眾。觀眾可以登上駕駛室體驗自己開火車的感覺。另外,駕駛室設置的一臺等離子顯示屏,顯示畫面是飛速行駛的火車車窗飛馳而過的田園風光和膠濟鐵路沿線的部分站點照片,讓觀眾如同置身飛速行駛的車上。盡管它停留在那里,但猩紅的車輪在傳動軸的連接下仍然折射著前進的動感; 再諸如,雜貨鋪墻上那“大眼核,開茶爐,1分錢,倒一壺”的童謠和刻意做舊的水牌、老戲院里整齊劃一的老式座椅實物、照相館內的棧橋老布景……處處精心、精致;細心、細微,隨時可以感知到民俗館建設者的匠心獨運和對一座城市、對一個時代的感情和責任。 從過去的時光尋回兒時丟失的夢,這是當下很多青島人最奢侈的享受。青島民俗館將昨天的碎片和明天的光斑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正是這種濃郁情愫的釋放點。流連其間,你可以感受到時間的力量,同時也能領略這座城市不同時期的動人側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