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青每天要跑大約50公里路——其中有幾十里山路。那是真正意義上的羊腸小道,是山民用腳一步一步踏出來的。要真正論起來,那都不算路,夏天植被茂盛時,1米多寬的小路常被雜草所湮沒。薛青必須撥草前行。
????她在這樣的路上走了13年。和很少出山的村里老人成了朋友。老人托她幫忙代繳電話費、水電費、充值公交卡乃至代取匯款、包裹。
????薛青每天早上8點鐘準(zhǔn)時到達郵局收信、收報紙。然后跨上她那輛舊摩托車,右腳一蹬馬達,就開上了路。她先給20多家單位送報紙,將袋子里將近300份報紙發(fā)完后,鼓鼓囊囊的袋子就癟了。雖然剩下的報紙和信件加起來也不過20幾份,但剩下的路比前面的路要難走多少倍。
????“摔倒、掉溝里都是經(jīng)常的事?!彼f。
????每天晚上的天氣預(yù)報是薛青和家人必看的節(jié)目,一旦有預(yù)報要下雨或者下雪,家人心里就繃緊了。下雨下雪天,薛青免不了在那些坡斜路陡的山路上摔跟頭,“剎不住車就一頭扎下去了”。有一年冬天,頭天晚上下了場不大不小的雪,山道上結(jié)了冰,她小心翼翼地騎行在路上,“慢得跟人跑步差不多”。正抬頭時,卻迎面碰見一個人騎著自行車顫巍巍地晃了過來,她將車把一扭讓了一下,就連車帶人跌進了身旁7米多深的溝里,摔得鼻青臉腫。她在溝里躺了幾分鐘才爬上去,讓道上路過的人跟她一起把摩托車抬了上去。信還是得送,她把散落一地的報紙和信件清點好重新上路。而接下來的半個多月,她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從那以后,只要是下雨下雪,薛青都不敢再騎車上山,而是抄小路步行上去。
????柳花泊位于開發(fā)區(qū)的水資源保護地,駐地企業(yè)極少,中青年村民都外出務(wù)工,各村就剩下了老年人,等信、盼信、讀信就成了這些老人的精神寄托——13年來,薛青沒給耽誤過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