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的病因病理及辯證施治

時間:2012-01-05來源:青島健康醫(yī)療頻道

   白塞病是一種以細小血管炎為病理基礎的多系統(tǒng)損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反復發(fā)作和緩解的積膿性虹膜睫狀體炎、口腔黏膜潰瘍和外生殖器潰瘍二聯(lián)癥為主要臨床特征。發(fā)病與細菌、病毒感染,藥物過敏,自身免疫反應等因素有關。白塞病以女性多見,主要發(fā)病年齡在 16~40歲,一般病情較輕,預后良好。如累及心臟大血管、消化道、神經(jīng)系統(tǒng)者,其預后則與受累臟器及其嚴重程度有關。白塞病屬中醫(yī)的“狐惑病”范疇。

  病因病理

  白塞病的病因有內(nèi)因和外因之分,內(nèi)因為素體陰虛內(nèi)熱,外因為感受熱毒之邪,致蘊毒化腐,瘀熱內(nèi)盛而為病。

  病理變化為素體陰虛內(nèi)熱,復感熱毒之邪,蘊結于內(nèi),燔灼營血,化腐成瘀,上蝕眼口,致眼口潰爛;下?lián)p二陰,致二陰潰爛。久則肝腎陰虛,或脾腎陽虛,正虛邪戀,氣血俱虧測血瘀痰結,潰瘍難愈。

  辯證分型

  1)熱毒熾盛癥狀:惡寒發(fā)熱,口、眼、二陰赤爛,皮膚紅斑明顯或痤瘡,煩渴喜飲,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紅,苔薄黃,脈滑數(shù)。

  證候分析:熱毒之邪,與正交爭,則惡寒發(fā)熱;熱毒播灼,血熱化腐,上蝕眼口肌膚,下?lián)p二陰測見日、眼、二陰赤爛,皮膚紅斑或痤瘡;熱毒傷津,則煩渴喜飲,小便短赤,大便于結;舌紅,苔薄,脈滑數(shù),均為熱毒熾盛之征。

  2)肝腎陰虛癥狀:兩國干澀赤痛,口舌生瘡,二陰潰爛,五心煩熱,頭暈耳鳴,健忘,腰膝酸軟,或失眠盜汗。舌紅少津,苔薄或無苔,脈細數(shù)。

  證候分析:肝腎陰虛,虛火內(nèi)熾,心肝火炎,則兩國干澀赤痛,口舌生瘡,五心煩熱;虛熱充斥,下及二陰,則二陰潰爛;肝腎陰虛,虛陽上擾測頭暈耳鳴;腦髓失充,則健忘;腎虛于下,則腰膝酸軟;虛熱內(nèi)迫,則失眠盜汗;舌紅少津,苔薄或無苔,脈細數(shù),均為肝腎陰虛,虛熱內(nèi)盛之征。

  3)脾腎陽虛癥狀:口腔及外陰潰爛,但無明顯紅腫,巳疼痛較輕,或小腿散在結節(jié)隱痛,伴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搪薄,腰膝酸軟,下肢浮腫。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細。

  證候分析:病程遷延,陽證轉陰。脾腎陽虛,血行瘀滯,化腐蝕肌,則口腔及外陰潰爛,陽虛勢減,故無明顯紅腫,且疼痛也輕;陽虛痰凝血瘀,則小腿結節(jié)隱痛;脾陽虛弱,健運失常,則食欲不振,大便溏。荒I陽虛衰,溫運失司測畏寒肢冷,腰膝酸軟,下肢浮腫;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細,均為脾腎陽虛之征。

  4)氣血兩虛癥狀:口、眼、二陰、皮膚潰瘍此起彼伏,難以收斂,伴頭暈目花,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易汗,少氣懶言等。舌淡,苔薄白,脈濡細。

  證候分析:邪戀日久,氣血兩虛,正不勝邪,則潰瘍此起彼伏,難以收斂;清氣不升,血不上榮,則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血失充,神失安養(yǎng),則小心悸失眠;肺脾氣虛測神疲乏力,易汗,少氣懶言;舌淡,苔薄白,脈濡細,均為氣血兩虛之征。

  診斷要點

  1)口腔黏膜復發(fā)性潰瘍,前房積膿性虹膜炎。外陰或生殖器潰瘍等,或伴關節(jié)疼痛、皮膚結節(jié)性紅斑等。

  2)血沉加快,血清C一反應蛋白陽性,人類白細胞抗原HLA―B5 陽性。

  施治原則

  1)熱毒熾盛治則:清熱解毒,瀉火護陰。

  2)肝腎陰虛治則:滋補肝腎,活血解毒。

  3)脾腎陽虛治則:溫補脾腎,通陽活血。

  4)氣血兩虛治則:益氣補血,解毒斂瘡。

  注意事項

  1)白塞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多樣,中醫(yī)強調(diào)整體辨治。

  2)發(fā)病時注意保持潰瘍面的清潔,避免勞累過度及情緒刺激。

  3)平時應重視祛除發(fā)病誘因,如預防感染,避免藥物過敏,戒煙酒,忌食發(fā)物及辛辣刺激之品。

相關鏈接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白塞氏病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