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APP

打開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海岸路18號:一支刺破蒼穹的“箭”

2021-02-08 09:18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信仰之旅

百年,恰是風華正茂。

從上海石庫門和嘉興南湖紅船出發(fā),中國共產(chǎn)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畏艱險、英勇奮斗,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青島是全國較早建立黨組織的地區(qū)之一,海岸路射出一支刺破蒼穹的“箭”,一座城市在暗夜中啟程,篳路藍縷,玉汝于成,膠州灣今日的夜,才那樣的祥和璀璨、燈火通明。

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大澤山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大沽河博物館、楊明齋紀念館、劉謙初紅色文化園……光榮的革命歷史,留下了豐富的紅色資源。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青島日報社聯(lián)合青島市委黨史研究院,尋訪青島紅色教育基地,打開一本本生動的歷史“教科書”,全方位展現(xiàn)全市黨組織創(chuàng)建、奮斗、發(fā)展的光輝歷程和取得的輝煌成就,傳承“紅色基因”,講好中國共產(chǎn)黨故事,向建黨100周年獻禮。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p>

高擎著從海岸路燃起的火種,我們一同踏上信仰之旅。

傳承紅色基因堅守使命初心——走進“青島紅色教育基地”①

海岸路18號:一支刺破蒼穹的“箭”

在周圍灰色住宅和廠房的襯托下,海岸路18號是一處明亮耀目的存在。燒自大窯溝的屋頂紅瓦,米黃色墻面與紅色清水墻磚的拼組,厚重的蘑菇石墻基,磚木結構的德式建筑群在擴建的院落中延伸,依稀合圍出一支箭的輪廓。

海岸路18號青島黨史紀念館外景。

近百年前,正是在這支“箭”的“箭柄”處——四方機廠職員宿舍一間普通的繪圖員房間(院內(nèi)9號),青島海岸星火躍動,紅色火種由此萌發(fā),革命之箭以迅雷之勢離弦,刺破蒼穹,光照城市夜空……

今天的海岸路18號,是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所在地,青島早期黨組織機關舊址——青島黨組織的“紅色搖籃”。兩輪修復擴增之后,如今這里的館舍總面積達95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

走入這片開闊地帶的人們不會迷失,庭院廣場上那面黨旗與火車意象組合的大型雕塑,會為他們指引去向歷史深處的路徑。過去數(shù)年間,已有來自機關、企業(yè)、社區(qū)、學校和部隊的黨員干部群眾100余萬人次,將足跡踏遍這處寫滿信念與希望的“圣地”,他們在這里傾聽故事,禁不住把內(nèi)心激蕩的情感訴諸筆端,紀念館超過30萬字的留言,是先烈遺志與期冀的不絕回響。

這支刺破蒼穹之“箭”,帶我們重回那個最初和光同行的幽暗時空。百年來,它搏擊長夜的智勇無畏和堅定從容,仍是我們力量的源泉與精神的皈依。

孕育風暴的“后海沿兒”

百年前的海岸路18號,是德國人修建的四方機廠職員宿舍。就在它初建的1904年6月,膠濟鐵路全線建成通車,四方機廠剛投產(chǎn)不久,而彼時的海岸路,則是位于青島后海沿兒、膠州灣畔一條與膠濟鐵路平行共生,籍籍無名的小路。

最初的海岸路與其說是一條路,不如說是一道海沿兒。它緊鄰膠州灣的海灘,離大港碼頭不遠,從德國海運來的鐵路器材、機車車輛,通過大港埠頭站鐵路運輸至此。四方火車站因為建站時站前沒有工廠,沒有必備貨場,所以并沒有建路,只是在站前靠填海形成一道海沿兒,成為進出車站的唯一小路,這就是海岸路的雛形。直到上世紀50年代,這條路才有了個與環(huán)境相關聯(lián)的名字——東海岸路,上世紀80年代更換新路牌時正式更名為海岸路。

1898年,清政府與德國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德國取得在山東建造膠濟鐵路的權利,轉過年來的9月份,膠濟鐵路開工建造,在距離青島站七公里處建起四方火車站,同時開建的還有一座安裝維修鐵路機車及車輛的工廠——四方機廠。當時的海岸路18號,毗鄰四方機廠,與之一墻之隔的海岸路16號,是鐵路工人宿舍。

在黨史紀念館展陳中,百年前的海岸路示意圖,顯示出當時海岸路18號地理位置的獨特性:1914年日本侵占青島后,因山東是原棉產(chǎn)地,青島海路交通便利,勞動力低廉,日本人便在青島興建紗廠。1919年至1921年,先填海興建內(nèi)外棉紗廠(青島國棉二廠),它緊靠海岸路18號的四方機廠職員宿舍;緊接著又把大康紗廠(青島國棉一廠)建在海泊河入海口處,它位于今海岸路18號以南;1923年,當青島第一個共產(chǎn)黨組織——“中共青島組”建立之時,隆興紗廠(青島國棉三廠)也在內(nèi)外棉紗廠的斜對面,隔著一條海岸路正式宣布投產(chǎn)……當時的海岸路,以位于中段的18號為軸心,就有四方機廠、三大紗廠的規(guī)模龐大的產(chǎn)業(yè)工人群體布局匯集。

1897年至1922年德日統(tǒng)治期間,為掠奪山東資源,殖民者建碼頭、修鐵路,開辦大量工廠企業(yè),青島的工人階級隊伍隨之形成和壯大。據(jù)史料統(tǒng)計,到1922年12月10日青島主權回歸時,青島工人已達4.9萬人,其中產(chǎn)業(yè)工人約2萬人;在紗廠中,內(nèi)外棉紗廠工人數(shù)量龐大,有4500人之多,他們成為青島工人階級的核心力量。而在四方機廠,工人覺悟較高,紛紛要求加入工會,秘密工會迅速組建起來,先后加入工會者達800余人,占全廠工人總數(shù)的60%以上。

這些產(chǎn)業(yè)工人群體,大部分在紗廠、碼頭以及四方機廠等鐵路行業(yè),又多居住在四方、滄口、東鎮(zhèn)和碼頭附近。因為直接受到德日占領者統(tǒng)治和欺壓,普遍具有強烈的反帝意識,在長期的斗爭中展現(xiàn)出超強的革命力量,為中共青島地方組織建立奠定了基礎。孕育中的“紅色海岸”即將迎來命中注定的引領者,掀起一場翻天覆地的風暴。

繪圖員宿舍里的紅色交集

今天去到黨史紀念館的人們會不約而同地尋找那個特別的房間——山東早期共產(chǎn)黨員、四方機廠繪圖員王象午的宿舍,他所住的院內(nèi)9號,一度成為青島黨組織早期的秘密活動機關。百年前那些偉岸的身影曾在此圍方木桌而坐,發(fā)生短暫卻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交集。命運的齒輪彼此咬合,驅(qū)動革命的戰(zhàn)車奔騰不息。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山東黨組織創(chuàng)始人王盡美、鄧恩銘代表山東早期黨組織出席大會。中國共產(chǎn)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帶來光明和希望,而兩位山東代表也把這份光明與希望的火種播灑到省內(nèi)產(chǎn)業(yè)工人群體的第一集聚地——青島。中共一大結束后,王盡美、鄧恩銘回到山東,積極籌建山東黨組織。1923年4月,鄧恩銘受濟南黨組織派遣來青,籌建黨團組織,率先開展工人運動。

此前,王象午曾在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工程課任職,1923年8月(注:一說是1924年5月),鄧恩銘和王象午共同建立中共青島組,鄧恩銘任書記。這是青島歷史上第一個中共組織。隨后,他們又在團中央和中共濟南地執(zhí)委指導下,培養(yǎng)膠澳商埠職業(yè)學校、商埠電話局、四方機廠等多地青年進步分子,于同年11月18日建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青島支部,這是青島歷史上的第一個共青團組織。

很快,公立青島國民小學教員延伯真成為黨組織建立后發(fā)展的第一個黨員,四方機廠工人郭恒祥,電話局職員孫秀峰,工人骨干傅書堂、紀子瑞、丁菊畦,進步青年林禮周、趙魯玉等相繼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從1924年春至翌年3月,10余名工運骨干充實黨的組織陣營,為青島注入新鮮的紅色基因。正如青島小肖在紀實文學《策動》中所寫:“誰也不曾料到,這個僅有兩名黨員的中共青島組很快就像磁石一樣凝聚起巨大的力量,不及兩年就在島上掀起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工運風暴!”

1925年,正是在這間繪圖員的宿舍,王盡美數(shù)次來青,與鄧恩銘并肩戰(zhàn)斗,領導了青島黨組織成立后的第一次政治性大罷工——四方機廠工人大罷工。還是在1925年,全國總工會副委員長劉少奇來青島視察工人運動,最先抵達的正是海岸路18號。彼時從蘇聯(lián)回到山東工作不久的李慰農(nóng)受中共山東地執(zhí)委急派,臨危受命,接替被捕的鄧恩銘領導工運。當工運骨干傅書堂、倫克忠與劉少奇抵達海岸路18號王象午宿舍時,李慰農(nóng)正在召集四方工運骨干會議。

這次短暫的聚首,其中諸多細節(jié)被記錄下來。在這個小小房間里,劉少奇右手握緊拳頭鼓舞在場的每一個人:“工人階級團結起來,為自己謀利益,這是不可阻擋的偉大力量呀!工會是工人的臺柱子,有了臺柱子,腰桿就挺起來了……”他關照大家,“要注意斗爭的策略,工作既要果敢,又要采取靈活的方法?!薄霸蹅兏筛锩?,光會武的不行,還得會文的,文武雙全了,才能戰(zhàn)勝敵人!不要忽視了學習。黨組織必須要有戰(zhàn)斗力。”他指示說:“目前,黨支部不僅要注意紗廠(指大康、內(nèi)外棉、隆興紗廠)這樣的大廠,還要把周圍小廠的工友也組織起來,以四方機廠為大本營,擴大青島的工人運動。工作中,必須要掌握好黨的領導權!”據(jù)說,劉少奇在青島住了兩天時間,與李慰農(nóng)等共同商討對敵斗爭的策略方法,直到中央來電后才匆匆離開。

此后不久,青島日本紗廠工人第二次同盟大罷工爆發(fā)了。正如劉少奇所預料的,日本帝國主義不甘心失敗,當大康紗廠工人準備復工時,反動軍閥張宗昌派兵鎮(zhèn)壓,制造了“青島慘案”。鄧恩銘便是在此時不顧生命危險,秘密潛回青島,與李慰農(nóng)一起,組織領導了青島的五卅反帝愛國運動……海岸路18號里,凝聚的是共同的信仰之力。在命運交集的緊要關頭,每一位忠誠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都將生命置之度外,全力以赴。

一張1500人的勝利大合影

青島黨史紀念館的展廳里,一張老照片時常讓參觀者壯懷激烈一番。這是一張1500多人的大合影,拍攝于1925年2月18日四方機廠工人罷工勝利的當天。照片上方的字跡清晰:“膠濟鐵路總工會四方分會全體罷工勝利紀念影”。

這次大罷工,在山東乃至全國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罷工為工人謀得許多實際利益,大大提高了黨組織在工人中的威望,也揭開了青島工人運動的序幕。

1925年初,膠濟鐵路管理局發(fā)生了山東地方勢力派和江浙派爭奪局長職位的內(nèi)訌。青島黨組織和正在青島巡視工作的山東地委書記王盡美研究決定:利用統(tǒng)治階級的內(nèi)部矛盾,發(fā)動全路員工和四方機廠工人大罷工,以打擊膠濟鐵路當局,改善工人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顯示工人的力量。

罷工開始后,四方機廠黨團員和工會活動分子,按照王盡美、鄧恩銘的指示,組織罷工委員會、宣傳隊和糾察隊。當罷工委員會將復工條件在工人中傳播時,全廠立即沸騰起來。翌日,四方機廠工會正式成立。當罷工斗爭堅持到第九天,工人提出的部分條件獲得應允,而此時黨組織根據(jù)斗爭的實際情況指出:“不能要求一次斗爭解決一切問題,要適可而止,只要答復條件的百分之六十,就是勝利?!?/p>

2月18日,四方機廠全體工人召開大會,慶祝罷工勝利,全廠1500余名工人參加了工會。在四方機廠工會基礎上,膠濟鐵路總工會宣告成立。丁菊畦、李俊澤被推選為正、副委員長,傅書堂、紀子瑞、倫克忠、王亭蘭等10余人為執(zhí)行委員??偣略O青島、高密、坊子、張店、濟南和四方機廠6個分會。

懸掛于海岸路18號展廳的那張老照片,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拍攝的。據(jù)說,當時是傅書堂安排,特意去臺東照相館請師傅到廠區(qū),給工人們拍照。因為拍照技術所限,照片中工人的面目大都模糊不清,但透過密集的人海,人們端坐的姿勢,依稀尚能感受到現(xiàn)場那份莊重堅定的情緒和氣氛。黨史紀念館副館長譚玉玲特別讓記者注意照片前方的一處曝光過度的空白處,她告訴記者,那其實是一口很大的鐘,是專門用以敲擊提示上下班時間的鐘。如果再仔細看會發(fā)現(xiàn),部分工人是坐在鐵軌上的……給廠區(qū)1500多名工人集體拍攝的這張合影,原件珍藏于山東省檔案館,無論就它本身的拍攝時間和所呈現(xiàn)的事件而言,這張照片都是彌足珍貴的。

當年,正是膠濟鐵路總工會的建立,青島工人運動獲得了強有力的推進發(fā)展。在膠濟鐵路總工會影響下,1925年3月,內(nèi)外棉紗廠、隆興紗廠、鐘淵紗廠、富士紗廠、啤酒廠、祥泰木廠、鈴木絲廠及水道局、電話局等工廠企業(yè)工人紛紛成立工會。青島黨組織根據(jù)工會組織迅速發(fā)展,決定以膠濟鐵路總工會為主,成立四方工人聯(lián)合會,青島工人運動走向高潮。

歷久彌新的傳承與凝聚

進入21世紀,海岸路18號經(jīng)過了兩輪變遷。第一次是在2001年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80周年之際,這里經(jīng)過修復,建起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紀念館,成為全市黨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當時,市委、市政府決定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舊址進行修復。其間,市委組織部、宣傳部聯(lián)合發(fā)文,倡導在全市黨組織和黨員中開展為修復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暨建立紀念館捐款活動。

出人意料的是,這次無硬性要求的捐款活動,自2001年4月23日開始,歷時一個多月,共有173個單位約19萬名黨員和8398名群眾踴躍參與,捐款數(shù)額共計3300691元。經(jīng)過修復后的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定名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紀念館,同年6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

紀念館第二次變遷發(fā)生在2011年建黨90周年之際,市委常委會研究決定,撥??顚εf址紀念館進行修繕和擴建,更名為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并保留原中共青島地方支部舊址紀念館的名稱。這次擴建對海岸路16號的居民進行整體搬遷,打通兩個院落,將黨史紀念館的總面積拓至9500平方米。

全程參與2011年海岸路18號擴建的譚玉玲告訴記者,當時的布展工作和房屋的內(nèi)外裝修幾乎是同步進行,常常是上午還在辦公的空間,下午就進入地板鋪裝,和外部修舊如舊的整修。也是從那時起,她開始關注屋頂一些破損的紅瓦,發(fā)現(xiàn)這處始建于1904年的建筑,屋頂?shù)耐咂嫌玫挛臉俗⒘松a(chǎn)商的名稱,它們都出自當時位于大窯溝的一家德國磚瓦廠。型制上要比當時主要用于工人宿舍和普通民居的瓦片更大更厚實,但也屬普通一類,與同時期的公共建筑和總督官邸所使用的筒瓦或者牛舌瓦不同。

譚玉玲還清晰地記得,紀念館廣場上的那座主題雕塑在2011年擴建時的“來之不易”。這件由沈陽魯迅美術學院設計完成的大型雕塑作品,從沈陽用長托盤車運到紀念館的過程甚是艱辛。黨史紀念館位于海岸路中段,兩邊橋洞非常矮,托盤車進不來,最后只好借道發(fā)電廠運進來。途中還把人家廠區(qū)的草坪壓壞了大半。不過發(fā)電廠對這件雕塑落地極其上心,并堅決表示全力支持,損失無需賠償。

實際上無論是居民搬遷,還是新館興建,黨史紀念館都得到了來自民眾的全力無私的配合。至今,當時搬遷的居民還會?!盎丶摇笨纯?,說起那些曾經(jīng)發(fā)生在這片土地的犧牲與奉獻,那些曾經(jīng)凝聚奮發(fā)的熱血、理想與矢志不移,依然會讓他們無比動容。

近年來,黨史紀念館利用豐富的黨史資源,探索以陣地教育為主體,主題教育為特色,服務基層為抓手的黨史宣教新模式,不斷推進黨史宣教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取得明顯成效。目前這里已接待機關、企業(yè)、社區(qū)、學校以及部隊黨員干部群眾100余萬人次,觀眾留言30余萬字。中共黨員在這里舉行入黨宣誓儀式,重溫入黨誓詞,進行廉政宣誓,簽訂廉政承諾書,開展革命傳統(tǒng)和人生勵志教育活動……

我們共產(chǎn)黨人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我們?nèi)朦h為什么,在黨干什么,為黨留什么?你是否思考過這些問題?此時此刻,我們站在青島共產(chǎn)黨人夢想起航的地方,回望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你找到答案了嗎?

“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蔽ㄓ写?,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開創(chuàng)未來、贏得時代。(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最新評論

打開APP查看更多評論

精彩推薦

厲害了!青島這些地方入圍國家級試驗區(qū)

2021-02-08    青島日報

狠抓項目落地,青島十區(qū)市“忙年正酣”

2021-02-08    青島日報

青島東方伊甸園項目建設加速推進 預計2022年底完工

2021-02-08    青島日報

讓天地更開闊!膠東機場將打造成東北亞國際樞紐機場

2021-02-08    青島日報

2月7日青島無新增 目前尚在醫(y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65人

2021-02-08    青島新聞網(wǎng)綜合

青島學校寒假開網(wǎng)課合規(guī)嗎?官方答復了!

2021-02-08    青島日報

【視頻】大廚教你做過年菜系列之九 引燃味蕾的“老山東炸肉”

2021-02-08    青島新聞網(wǎng)

今年樓市風向標:青島主城區(qū)看哪里 這些板塊值得期待

2021-02-08   

查看更多

青島新聞APP

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