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局總是喜歡借重大的政治場合搞小動作,試圖實現(xiàn)某種“外交突破”,而今年就選擇了11月將在韓國釜山舉行的亞太經(jīng)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7月22日,陳水扁一改過去慣用的低調(diào)、幕后操作的“務實外交”模式,公開要求以“中華臺北”領導人的身份參加這次會議。這一挑戰(zhàn)國際慣例的做法當然再次碰壁。繼
美國22日表態(tài)反對之后,24日,韓國以非常直接、堅決的態(tài)度拒絕了陳水扁的要求,臺灣當局搞“務實外交”的圖謀再次遭遇重大挫折。
韓國說“絕對不可能”
24日,韓國政府正式否定了陳水扁參加釜山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可能性。據(jù)韓國聯(lián)合通訊社英文版的報道,韓國外交通商部的一位高級官員說,韓國與臺灣沒有外交關系,不可能發(fā)展官方往來,因此“沒有政治關系的臺灣領導人不能參加APEC會議”。此前,臺灣媒體報道說,“韓國政府將向APEC各成員轉(zhuǎn)達陳水扁要求與會的意愿,同時,韓國政府也愿意朝這個方向努力”。韓國政府官員對此斷然予以否認,稱韓國政府從來沒有做過“將予以協(xié)助”等類似表態(tài),反對陳水扁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立場決不會改變。該官員還明確指出:“在雙方?jīng)]有政治關系的情況下,此類活動不可能實現(xiàn),陳水扁的發(fā)言似乎有某種政治目的!睂τ谂_灣媒體報道的“陳水扁會見了韓國總統(tǒng)特使金宗塤”一事,這位官員也予以否認,稱“金宗塤只是APEC資深官員會議主席而已,并不是盧武鉉總統(tǒng)的特使”。
韓國聯(lián)合通訊社同時刊出的韓文版的報道則語氣更加堅決,稱對陳水扁前往釜山的想法,韓國政府的立場是“絕對不可能”。
韓國媒體還報道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即臺灣不是主權國家,沒有參加APEC峰會的資格,陳水扁不能出席APEC峰會。
韓國媒體認為,陳水扁此舉的政治目的非常明顯,就是希望提升“臺灣”的國際地位,突破一個中國原則。韓國政府早已知曉臺灣當局的這一意圖,但穩(wěn)固的中韓關系不允許出現(xiàn)這一嚴重損害中韓兩國共同利益的事態(tài),臺灣當局應該按老規(guī)矩、按慣例派代表來參加APEC峰會,想從韓國打開“外交”活動的突破口,拓寬“外交生存空間”,是不可能成功的,此舉只能損害韓國為成功舉辦APEC峰會所做的努力。
臺再“繼續(xù)爭取”也是白費
臺灣《中央日報》評論說,韓國用如此直接、全然不顧迂回外交藝術的拒絕手法,固然“粗魯無禮”,但論及本末,韓國是被動的反應者,并不理虧,一切都是臺灣當局自己招惹的。
臺灣當局像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尷尬似的,在遭到如此嚴詞拒絕之后還不死心。26日,臺灣“外交部”發(fā)言人呂慶龍稱,韓國媒體所公布的消息并不是韓國外交通商部的正式文件,不等同于韓國的官方說法,不算是正式宣布,臺灣將繼續(xù)爭取。呂慶龍還辯解說,臺灣自1991年參與APEC以來,積極參與各項活動,與各成員盡了相同義務,自然有權享有相同權利,所以“外交部”將繼續(xù)努力促成陳水扁參與APEC峰會。
臺“總統(tǒng)府副秘書長”黃志芳也稱,臺灣應與其他成員享受完全相同權利義務,在參加非正式領導人會議上,不應有例外,與主辦國有沒有“外交”關系無關緊要。若因為雙方?jīng)]有“外交”關系,所以陳水扁不能出席會議,“那是否臺灣所有政府官員也都不能到韓國參加會議?”
26日,陳水扁還親自出面表決心。據(jù)臺灣中廣新聞網(wǎng)的報道,陳水扁在與日本外國特派員協(xié)會舉行的電視會議中稱,讓兩岸領導人在APEC峰會上見面是最自然的機會,盡管他知道困難重重,但不會放棄努力。
其實,無論臺灣當局如何“繼續(xù)努力”,都不會有什么結(jié)果!杜_灣新生報》認為,全世界幾乎沒有什么人認為這具有可行性。陳水扁的期望必然要落空。因為按照臺灣1991年加入APEC時所簽署的協(xié)議及其后所形成的慣例,APEC主辦地雖然都向“中國臺北”領導人發(fā)出邀請函,但這只是禮貌性動作,實際上臺灣必須另行指派代表與會,領導人不能親自參加。已故;鶗麻L辜振甫、“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等人便是在這種背景下被派為代表。非但臺領導人本人不得參加,甚至地位較高的人也不能擔任代表。例如,李登輝曾想讓“行政院副院長”徐立德出席大阪峰會、陳水扁也曾指派“行政院副院長”賴英照參加文萊峰會,都未能得逞。2001年,陳水扁大搞“迂回戰(zhàn)術”,派臺灣前“副總統(tǒng)”李元簇出席APEC上海峰會,再次遭到拒絕。連卸任的副“總統(tǒng)”都被APEC拒之門外,如今陳水扁竟想“御駕親征”,其結(jié)果可想而知。
各界紛紛批評陳水扁
《臺灣新生報》指出,既然陳水扁明知自己進不了APEC的大門,為什么仍然正經(jīng)八百地向“盧武鉉的特使”提出這種要求呢?答案是必有所圖。首先,陳水扁借“國際場合”大做文章,凸顯兩岸“國與國”的關系,即使去不成,單是提出這樣的議題,也可借此凸顯臺灣的“主權”。其次,可以預料到,這樣的要求必然無法實現(xiàn),屆時,陳水扁自然又可對大陸大批特批,為培養(yǎng)兩岸的敵意添柴加薪。國民黨發(fā)言人張榮恭、“立委”蘇起等也持相同的看法,認為陳水扁聲稱要出席APEC峰會是根本不可能的,他的喊話其實只是一句口號、空話,然后故意制造“中共打壓”的悲情。
臺《中央日報》批評說,陳水扁不顧國際社會的現(xiàn)實,遭到如此堅決的拒絕,可以說讓臺灣大失顏面。類似的尷尬已多次出現(xiàn)。若不肯放棄“臺獨”,臺灣當局在兩岸及“外交”問題上將一直原地踏步。
《聯(lián)合報》26日的社論更是借用陳水扁一貫的“臺獨”立場批評他政策思維自相矛盾。該社論質(zhì)問,陳既然接受“中華臺北”,卻為何反對“九二共識”?他在處理兩岸關系時,一下子要“正名制憲”,一下子又“不可自欺欺人”;一下子否定“九二共識”,一下子又標榜“中華臺北”。如此矛盾錯亂,豈非更是自取其辱?這又如何會讓他在國際及兩岸建立其可堪信任的地位?這樣搖擺不定的政策路線又如何為兩岸關系標定經(jīng)緯?(
本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劉復晨 本報特約記者 王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