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外用治療皮膚癌

時間:2012-01-03來源:青島健康醫(yī)療頻道

1. 外洗方

皮膚癌形成潰瘍或向外呈菜花樣瘤、感染流膿流汁、惡臭污穢者,可在外敷藥前,用下列處方煎湯泡洗:蛇床子、龍葵、敗醬草、蒲公英。浸洗患處,每日1~2次。

2. 農(nóng)吉利流浸膏 將農(nóng)吉利制成浸膏,涂于患處,每日換藥一次。

3. 蟾酥軟膏 取蟾酥10g,溶于30ml清洗液中,再加入40g磺胺軟膏。上藥調(diào)勻,每次適量外敷腫瘤處。

4. 用仙人掌,刮去皮刺,搗如泥,攤于紗布之上,敷患處,復(fù)以繃帶包扎固定。敷藥同時取全蝎7只,黃泥封煅,研細,黃酒沖服,每周一次。

5. 爐甘石60g,密陀僧60g,冰片1.5g,共研細末,再與豬板油250g搗勻,捶成軟膏狀,涂于膏狀,涂于患處。治療癌性潰瘍。

6. 抗皮膚癌方

A.紅砒30g,指甲15g,頭發(fā)15g,紅棗10g,面粉30g。將前3種搗碎,放入去核紅棗中,外包堿發(fā)面粉,制成龍眼大小面團,放入木炭文火烘,烘至冒白煙為度,后取出研成細末,油調(diào)成糊狀即成;

B.貓頭1只,用面粉團包裹好,用烘箱烘干,后除去外層面粉團,將烘干貓頭研成細末,麻油調(diào)成糊狀即成。先用A方外敷患處2~3,外敷感覺疼痛,后改用B方,外敷患處4~5天。外敷面積包括腫瘤病灶和病灶外正常皮膚0.5cm為宜。A方與B方交替外敷患處。

7. 皮癌凈

紅吡50g,指甲5g,頭發(fā)5g,大棗去核71g,堿發(fā)白面172g。將大棗去核、紅吡研末,頭發(fā)剪短,指甲切碎。將紅吡、指甲、頭發(fā)混合,放入大棗內(nèi),外用堿發(fā)白面包裹如元宵樣,再將包好的藥丸放在煤火或木炭中燒烤,火力不宜過大,力求受火均勻。燒成的藥丸,研成細粉過篩,密封,備用。若腫瘤破潰,分泌物多者,可用藥粉直接撒在瘤體表面。若瘤體表面干燥,用香油調(diào)敷,每日換藥1~2次。使用時應(yīng)注意將藥涂在包括根部的整個瘤體,不要涂在正常組織上。瘤體過大者,可分區(qū)分批涂藥。用藥后紅腫疼痛嚴重者,可減少用藥次數(shù)。

8. 皮癌靈

A.威靈仙、石菖蒲各3g,土細辛、黃樟根1.5g,大羅傘根、雞骨香、兩面針各6g。

B.生南星、生半夏、生草烏、陳皮各6g,乳香、沒藥、樸硝、樟腦粉各3g。

C.金沙牛20只,樟腦粉0.3g,梅片、蟾酥各3g。

以上3方藥物,分別研制成細末,充分混合均勻,置搪瓷大碗內(nèi),上覆小瓷碗,邊緣用炒鹽密封,緩漸加熱至蓋瓷碗燙手為止。放涼后除去細鹽,取下瓷碗,刮取升華物,研細末,然后再加入約為藥粉1/4量的白降丹和等量的白及粉,混合后加水適量,搓成小丸,陰干。清洗癌腫皮膚,將藥丸置于上面,以蓋滿腫塊表面為度,藥丸間稍留空隙,然后鋪上敷料,包緊固定,每3~5天換藥一次。